重溫“愛國三問”,傳承愛國精神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的“愛國三問”。他強調:“這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就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此時重溫“愛國三問”,可謂恰逢其時。
2019年9月1日,作為一檔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電視公開課”,《開學第一課》如期與全國的電視觀眾見面。從“繡紅旗”到“中國梯”,從護航的大海到月球的背面,時空變換中,它給全國觀眾帶來了相當大的驚喜、震撼和感動。
“這堂課來得太及時、太有必要了。”這是一次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教育,為觀眾帶來積極正面力量的同時,也有助於激發青年的愛國情感。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面對“愛國三問”,該如何作答?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對於青年來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從一開始就要樹立報國之志。
《開學第一課》節目中五個“國旗下的講述”令人印象深刻。從“首登珠峰”的壯舉到架設“中國梯”的擔當,從“嫦娥”登月的志向到“玉兔”巡視的突破……這些五星紅旗下不懈奮鬥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最好見證。而用國旗的具體表現形式突出愛國的核心價值觀,則意義深遠。
9月1日,在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燈市口校區的開學典禮上,一年級新生在進行入學宣誓。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要看到,開學第一課,標誌著新學期的開始,更標誌著人生的再次啟航。這拉開的不僅是孩子、家長和老師們新學期的序幕,入心、入腦、入情的思想內容,也為青年學子的成長髮展指明瞭方向,幫助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播撒下愛國的種子,是新時代青年接續奮鬥的力量源泉。但僅擁有愛國之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把愛國精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1935年,南開大學張伯苓老校長用“愛國三問”鼓勵了當時的有志青年奮發圖強為中國之崛起而讀書。而今,面向未來,當今青年惟有心繫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把個人進步和社會進步緊密融合起來,投身於新時代愛國許國報國的生動實踐中。
許國是生命的燃燒、報國是事業的奮鬥。愛國其實很簡單,聽黨話、跟黨走,就能明確自己踐行愛國主義的方向;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就能書寫人生的燦爛篇章。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鬥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中寄託著對中國青年的希望。
立志、務實、實幹,多一些實踐和奉獻,為人民多做一些實事,需要將這“愛國三問”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