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營商環境優化,重在市場主體信心與活力
國家稅務總局10月3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包括民營企業和個體經濟在內的民營經濟納稅人新增減稅9644億元,佔新增減稅總額的64%。
據了解,我國推進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受益最大的是民營經濟。前三季度,民營經濟享受該政策新增減稅1619億元,佔比為88.61%;全國民營經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7%,快於整體增幅1.6個百分點,購進機器設備投資同比增長8.9%,快於整體增幅2.8個百分點。
民營企業深享紅利,增強了向好發展基礎。今年以來,我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力度更大、精準度更高、節奏更快。有關部門逐項梳理了我國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諸如“融資難融資貴”“不願投不敢投”“不知道往哪投”等困擾民營經濟的問題,對標國際先進、對接國際通行規則,于年初制定專項改革任務臺賬,明確改革目標、責任部門、時間節點。
目前,除少數修法及涉及整合多部門職能和系統的任務外,各部門各地按時保質地完成了百餘項改革舉措,特別是突出問題導向,主要聚焦民營企業反映多呼聲大的難點熱點問題。如通過加快推進電子政務“一網通辦”,構建全流程一體化線上服務平臺。企業開辦、用水用電報裝、不動產登記等事項的辦理時間壓縮50%以上。
其中,北京和上海兩市在辦理建築許可、獲得電力、跨境貿易、開辦企業、登記財產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切實對接企業訴求,為全國的“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樹立了標桿,為國內其他地區提供了大量可學習、可複製的寶貴經驗。
良好的營商環境大大激發了市場的主體活力,促進了高品質發展。在北京,僅高新技術企業就從2017年日均設立98家,2018年日均設立200家增長為今年日均設立25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2.5萬家。
在上海,企業投資的信心在增強。新的市場主體不斷涌現。今年上海全市日均新設企業1429家,增長7.4%,截至第三季度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崗位目標。外商投資也更看好上海。今年1月份至9月份,新設外資企業項目、合同利用外資、實到外資實現同步增長,分別增長了40.2%、8.9%、13%。
事實證明,中國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政策成效經得起市場主體和國際社會的檢驗。世界銀行日前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我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由去年第46位上升至第31位,並連續兩年被世行評選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個經濟體之一。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久前,國務院頒布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並將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制定,主要著眼于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持續深化改革、鞏固改革成果等,這些舉措將為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供制度性保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