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用“善制”為深化改革固本築基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充分而完備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供給,是國家長治久安、穩定繁榮的根本保證。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如何將“全面深化改革”這步棋走好走遠,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中國之制”解碼“中國之治”,給出了全世界堅定而獨到的回答。
當好一名改革的弄潮兒,保持定力和勇於創新同樣重要。一個國家的體制機制猶如參天大樹深植于土壤的根系,改革可以改變根系的走向,但不能斬斷制度的源頭。歷史證明,只有站在成熟穩定國家制度肩膀上的改革,才更有前進的底氣和試錯的可能。
守正方能出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就具有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的特點,亦不乏在繼承中發展,在延續中創造的寶貴經驗。通過“一化三改”,我們曾順利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從強烈的問題導向出發,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黨的十八大之後,我們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制度建設中“全面開花”,才有了今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深刻探討。也許,走過70年歲月探索而得的“中國之制”,在人類漫漫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並不算什麼“長者”,但在引領中華民族由大向強的關鍵時期,卻具備承前啟後、築基打樁的非凡意義。
當前,改革的“雙腳”正逐步邁入“深水區”。面對新形勢下的各種矛盾問題、風險挑戰,我們比任何階段、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堅定制度自信,更加需要回答好鞏固什麼體系,發展什麼制度的根本性問題,更加需要把已有的寶貴制度優勢盡可能轉化為治理的動能。政貴在行,以實則治。有了發動“中國之治”巨大引擎的“金鑰匙”,還需要有能夠用好“鑰匙”的人,需要制度執行層面的整齊劃一、同向發力。只有我們每個黨員、每個中國公民都把自己擺進去,讓制度意識強起來,把工作能力提上來,改革的動力才能更強更持久。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越是複雜越需要基礎制度的保障與支撐。新中國的誕生成長史,本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部發展變革史;而相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發展,也給中國的深化改革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心。相信,在改革中成長髮展而來的“中國善制”,也必將成為全面深化改革中最堅強的骨骼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