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淪為區域經濟合作“化外之地”,臺灣何去何從?

2019-11-22 08:3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臺北11月21日電題:淪為區域經濟合作“化外之地”,臺灣何去何從?

  新華社記者趙博、彭培根、許雪毅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月初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預計明年簽署協議。半個月來,臺灣各界及輿論持續關注此事,普遍憂心臺灣正淪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化外之地”,民進黨當局不能改善兩岸關係,臺灣經濟與貿易難逃負面衝擊。

  臺灣面臨產業外移壓力

  RCEP成型在望的消息公佈後,臺灣主要媒體都進行了詳細報道,介紹其涵蓋約47%的全球人口,約32%的全球GDP,約29%的全球貿易以及32%的全球投資等基本情況,並“重點說明”儘管RCEP囊括民進黨當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主要目標經濟體,臺灣卻未能加入其中。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淳向媒體表示,RCEP簽署後自貿圈穩固成型,臺灣傳統產業必須再次面對高關稅問題,例如工具機、鋼筋出口到東盟仍需繳交高額關稅。如無法通過政策解決這個問題,業界回應壓力的方式就是到當地投資。如此一來,臺灣將面臨產業外移的壓力。

  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認為,除了已到東南亞佈局的企業,臺灣的紡織、石化、機械與汽機車零組件等產業可能受到衝擊。

  臺當局“滅火”引發質疑

  面對學界分析及媒體關注,臺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負責人沈榮津公開宣稱,臺灣目前與RCEP成員貿易額約有七成都是零關稅,剩下三成可能受影響,“若是高科技產品,臺灣相對有競爭力,若是傳統產業,則要看性價比”。不料,這番“滅火”措辭反而讓島內各界更加憂心。

  NOWnews發表題為《佔出口額七成的RCEP成形 臺灣何去何從?》的分析文章說,沈榮津所說的零關稅是因為2015年臺灣簽訂了WTO《資訊技術協定》(ITA),所以與資訊、通訊、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相關的產品可獲零關稅待遇。然而,這些產品所使用的機械、面板、光學鏡頭等組件,難道不會因而失去競爭力嗎?

  文章還說,蔡英文稱要將“臺商製造”變成“臺灣製造”,可當“臺灣製造”受限于關稅壁壘,臺商“回流”臺灣還得面臨土地及供電等投資障礙,更不利於拓展海外貿易,難道不會有危機感嗎?

  《旺報》社評指出,沈的說辭是粉飾太平,既然已有七成貿易零關稅,那麼,“又何必與相關國家商簽FTA(自貿協定)”“又為何迫切想要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事實上,蔡英文當局深知癥結所在,不在兩岸關係政策上做出調整,就不可能獲得參與機會。

  社評還說,臺當局慣於操弄意識形態,面對真正的問題卻一籌莫展,只能動用文宣力量混淆視聽,讓社會瀰漫“鴕鳥心態”。只可惜國際經貿、政治格局並非如其所渲染那般樂觀,臺灣繼續蹉跎的結果就是發展機遇進一步流失。

  惡果將進一步顯現

  據臺當局公佈的1至10月統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額是1076.5億美元,對東盟451.3億美元、對日本192.8億美元。不計算其他RECP成員,僅此三者佔臺灣總出口的比例已高達63.4%。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近日曾應詢指出,2008至2016年,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各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事實上,在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問題上,臺灣方面曾有過機遇,是民進黨當局一手破壞了這樣的局面。隨著RCEP即將簽署和實施,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係、損害臺灣經濟的惡果會進一步顯現。

  “進出口貿易佔臺灣GDP比重很高,說明我們這塊土地是沒有守著36000平方公里就能‘小確幸’的可能。”淡江大學教授張五嶽在“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座談會上疾呼,臺灣出口多數依賴大陸與東盟經濟體,且目前只與10%貿易夥伴完成FTA簽署,在貿易夥伴加入新的關稅區後,臺灣經濟將面臨很大的邊緣化挑戰。

  輔仁大學特聘教授何思慎投書媒體說,不論是CPTPP或RCEP,臺灣皆未參與其中,恐淪為亞太地區自貿體系的“化外之地”,對臺灣經貿將構成嚴峻挑戰。蔡英文執政近四年,臺灣出口產品的FTA覆蓋率未見增長,而來年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收清單“大限將屆”,兩岸關係不睦,對話重開困難,若無法再續,臺灣對外貿易勢必雪上加霜。

  “風傳媒”主筆室發表評論說,以目前的兩岸關係,臺灣絕無可能加入RCEP。臺灣被排除在外,不論是出口或是投資必然受影響,經貿邊緣化問題會更嚴重、更惡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