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飛地經濟”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基層一線看“六穩”】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設備停電1分鐘以上,幾百萬元的產品將全部報廢,造成的訂單延後更嚴重損害企業信譽。”首次接到供電檢修的通知,遼寧朝陽通美晶體科技有限公司廠長胡成斌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因產品生產週期長,雖然提前通知,但生產還不能結束,而外接臨時發電機的啟動時間要10分鐘以上,根本來不及。”胡成斌找到遼寧朝陽喀左經濟開發區的“項目管家”出面協調供電單位,不但推遲檢修時間,而且還協定以後的檢修都由企業自選時間。
從建廠到試生產,全程保姆式的“項目管家”服務,讓朝陽通美晶體科技有限公司切實感受到遼寧“飛地經濟”的優質營商環境。“喀左經濟開發區工作人員經常來我們車間,除了調研生產的需要,還關心我們從北京來的核心技術人員的生活。”胡成斌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縣域經濟發展一直是制約遼寧經濟發展的最大短板。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遼寧省委、省政府把“飛地經濟”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呈現良好勢頭。2018年,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在遼寧喀左調研時,圍繞破解鄉鎮有資源無產業、有項目無土地的問題,提出在喀左等縣區分別規劃建設一個“飛地經濟”產業園,集中發展鄉鎮飛地項目;在葫蘆島市調研時,圍繞幫助建昌儘快摘掉“貧困縣”帽子,提出在葫蘆島市經濟開發區內劃出1500畝土地,作為建昌縣“飛地經濟”園區,財政收入全部分給建昌縣。
隨後,遼寧省政府將發展“飛地經濟”列入“重實幹、強執行、抓落實”重點工作任務,圍繞要素保障,在資金、土地、人才、項目等方面提出13項具體政策措施,明確了合作與分享機制、考評獎勵辦法。新政的出臺,打破區域限制,通過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成等合作機制,將因功能區位不同、資源環境制約、規劃或產業配套限制等原因不適合在本區域(即“飛出地”)實施的項目,轉移到承接區域(即“飛入地”)落戶建設。通過建立“飛地經濟”模式,為項目落地創造條件,為項目“飛出地”取得利益分享,有效促進了各地區和各級政府部門招商引資的積極性。
“飛地經濟”給遼寧鄉村振興帶來騰飛的契機。遼寧省朝陽市把發展鄉鎮“飛地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撬動點和支撐點,緊緊抓住京津冀產業轉移這一機遇,實施全員招商大力發展“飛地經濟”。朝陽市選派年輕有為的幹部到發展“飛地經濟”一線工作,制定“飛地經濟”考核辦法,較真叫板,堅決做到實績突出的提拔一批、表彰一批,表現一般、工作不力的約談一批、調整一批,失職瀆職的查處一批。2019年前三季度朝陽市落地飛地項目300個,簽約項目171個,落地項目鄉鎮覆蓋率達到94.9%。
“發展縣域經濟走鄉鄉冒煙村村點火老路確實不行。”朝陽縣委書記李貴平告訴記者,“飛地經濟”將產業優勢集聚,讓企業在鄉鎮能有效落地,改變鄉鎮財政靠縣供養的現狀,逐步實現自給自足,為縣域發展提供重要的經濟支撐。通過發展“飛地經濟”,遼寧朝陽吸引了更多的優質企業落戶產業園區,經濟總量得以不斷壯大,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喀左縣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加22.1億元,全年稅收收入增加2.42億元,同比增長40.1%。同時,通過“飛地經濟”稅收分成政策,有“飛地項目”的鄉鎮財力將進一步發展壯大。朝陽市尤杖子鄉引進企業正常生產運營後,喀左縣財政返還稅收可達2992萬元,是該鄉2017年財政收入的10多倍,未來企業滿負荷生產銷售後,每年可為尤杖子鄉增加收入4000萬元。今年1—7月,朝陽市5個縣財政收入平均增長12.9%,全市鄉鎮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0.6%。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2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