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11月豬肉價格三周環比連降 分析稱通脹水準總體可控

2019-11-28 11:14: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財經11月27日訊(記者 張紫祎)農業農村部26日發佈的周監測數據顯示,16省市豬肉價格總指數周平均值已連續三周環比下跌。這是否意味著近期由豬肉價格拉高的CPI將在11月份迎來拐點?

  對此,分析機構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看法不一”。業內人士認為,豬肉價格連續三周環比下跌,帶動本月食用農產品環比出現下跌,加上非食品價格整體仍維持在低位,預計CPI同比漲幅應該會比上月略有回落。

  也有分析認為,儘管豬肉價格環比下跌,但同比則上漲141.0%,因此11月份CPI可能繼續上升到4%左右。不過,隨著生豬生產和供應的增加,豬肉價格漲幅也將趨於回落,我國通脹水準總體可控。

  豬肉價格三周環比連降

  農業農村部資訊中心26日發佈的國內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監測週報顯示,2019年第47周(即11月18日-11月22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每公斤42.44元,環比跌8.0%。中國網財經梳理髮現,這已經是豬肉價格在本月的第三次環比下降。

  與此同時,商務部在26日公佈的監測數據顯示,11月18日至24日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比前一週下降3%,肉類價格以降為主,其中豬肉批發價格為每公斤43.66元,下降8.6%。

  對此,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高級宏觀師唐建偉對中國網財經記者表示,11月以來豬肉價格連續三周環比下跌,帶動本月食用農產品環比出現下跌,加上非食品價格整體仍維持在低位,預計CPI同比漲幅應該會比上月略有回落。

  而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則認為,儘管數據顯示豬肉價格出現環比下跌,但是同比則上漲了141.0%,高於今年10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01.3%。在豬肉價格的拉動下,預計11月份CPI可能繼續上升到4%左右。如果當前豬肉價格環比下跌可持續的話,CPI環比會有所回落。總的來看,當前通脹主要是豬肉價格快速上漲引起的結構性通脹,隨著生豬生產和供應的增加,豬肉價格漲幅也將趨於回落,我國通脹水準總體可控。

  政策密集發力穩豬價

  作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肉類食品之一,豬肉的價格關係著民生,價格變動也牽動著老百姓敏感的神經。

  對此,國家高度重視並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措施穩定豬肉價格。8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一系列舉措,包括取消生豬生產附屬設施用地15畝上限、增加地方豬肉儲備等等。

  9月,國家10余次出手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保供穩價,連開3場高級別會議,七大部委在文件及發佈會上提及有關生豬生產、豬肉價格等表述多達400余次。

  11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下一步,要落實好省負總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繼續多措並舉恢復生豬生產,深入清理各地不合理禁養規定,利用北方玉米豐收等條件更好保障南方養豬大省飼料供應,發揮好儲備調節作用,促進禽肉、牛羊肉等生產,確保市場供應,規範市場秩序,遏制部分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勢頭。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11月22日在發佈會上表示,8月30日開始,農業農村部就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部和銀保監會等部門出臺了17條政策措施,從明確生豬及其產品綠色通道政策、繼續實施貸款貼息、縮短非洲豬瘟撲殺補助發放時間、增加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規模、加大生豬生產農機購置補貼支援力度等方面給予支援。

  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新增7億元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2019年上半年中央財政非洲豬瘟撲殺補助經費2.2億元、第二批中央財政農業保險費補貼資金以及2019年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補助項目投資3億元已下達各地。今年1-9月份,全國承保的生豬超過3億頭,同比增長6.19%。

  進口方面,楊振海表示,前三季度進口豬肉132.57萬噸,增幅超過40%,第四季度進口可能還會增加,這對緩解供應壓力還是有幫助的。

  與此同時,各地也都加大了政策落實力度。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文件,生產扶持政策效果正不斷顯現。

  據了解,截至11月中旬,重慶全市新增生豬產能達到84萬頭,生豬存出欄降幅逐步收窄,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準提升。四川省生豬價格11月初開始出現下降,截至11月中旬,全省生豬均價36.72元/公斤,較前一週下降2.92元/公斤、降幅7.37%;豬肉零售均價56.98元/公斤,較前一週下降4.04元/公斤。

  黑龍江省今年下半年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生豬養殖的扶持政策,制定出臺了規模豬場貸款貼息、種豬場保護等政策措施,促進生豬生產加快恢復。數據顯示,11月23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的生豬價格已降到每公斤30元左右。

  此外,安徽省、湖北省、遼寧省生豬存欄也穩步回升,供應平穩有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