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創新能級 打造一流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成為市場活躍、科技水準高、創新能力強的世界級灣區潛力,目前亟需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廣、深、港、澳核心創新區的輻射力、影響力。
11月23日,由經濟日報社、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行。圍繞“創新與高品質發展——國際一流灣區建設機遇與挑戰”的論壇主題,多位專家學者、企業家認真研討、建言獻策。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要素集聚,國際化水準領先,合作基礎良好。專家認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品質發展的典範。
創新驅動,增強區域發展動力
“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是區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最優配置,有利於增強我國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王洪章表示,大灣區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多集中在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創新資源和成果也加速向其集聚。大部分城市亟需在高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和科技創新上發力,在產業價值鏈分工上補足科技創新短板。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應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外向型經濟,形成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引進來走出去最佳、法治化水準最高、智慧財產權保護好、企業運營成本低的全球一流營商環境。”王洪章說。
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胥和平認為,當前,創新發展呈現出宏觀創新導向顯著增強、區域創新不斷深化、產業創新全面推進、微觀創新更加活躍、市場創新力量快速成長以及全球創新格局深刻變化等六方面發展態勢。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融合,正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主場’。”胥和平建議,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要發揮先發優勢,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創新資源流動共用。推進粵港澳三地在重大技術研究、創新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等產學研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人才、資金、貨物等便捷流動,集聚全球科創、金融、產業等要素,實現灣區高品質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推進要素順暢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不斷提升效率、釋放更強功能。”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孫世芳表示,經濟日報社和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連續兩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旨在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凝聚共識、匯集智慧、集聚力量。經濟日報作為中央黨報、經濟大報,將繼續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應有的力量。
中心輻射,加快協同創新步伐
專家建議,應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廣、深、港、澳核心創新區的輻射力、影響力。加大對“人類生活必需品”“化學冶金”“物理”等基礎應用領域的研發投入,促進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提高區域協同創新能級。
專利是創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本屆論壇上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4年至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逐年上升,由103610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長219.31%。近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已超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位列世界四大灣區之首。
“從PCT國際專利數量看,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達到2.78萬件,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分別為2.98萬件、0.77萬件、0.8萬件,粵港澳大灣區在四大灣區中排名第二。”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院長劉旦介紹說。
儘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在四大灣區中位居前列,但依然存在創新投入不足、創新成果品質有待提高等問題。“不過,粵港澳大灣區以企業為代表的創新主體正不斷迸發出更大的活力。”科睿唯安業務總監寧筆認為,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科技創新發生很大變化,華為、騰訊等高新技術企業加速崛起,大量民營企業正引領創新的步伐,挺進“無人區”,發力早期基礎研究、自主研究。
“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只有根植于企業的科技創新才有生命力。”寧筆說。
“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少量專業性中等規模科技信貸銀行必不可少。”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周天勇認為,應加快建設對製造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有用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創新融資體系,同時推動以智慧財產權為中心的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激發研發創新的活力和動力。
極點帶動,建設國際一流灣區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如何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成為本屆論壇聚焦的重大議題。
“廣東省高度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要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廣州日報社社長楊清蒲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廣東9個城市,既是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也是國際航空航運樞紐、世界製造業中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港,澳門的會展和旅遊服務高度發達。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將攜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近年來,廣州和佛山兩市依託各自優勢不斷加深合作,深化拓展廣佛同城化,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區,正加快形成緊密融合、協同高效的區域創新新格局,服務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協同發展。
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國表示,今年是廣佛同城10週年,廣州和佛山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在構建國際創新中心、共建產業集群等方面,將加大合作對接力度,將廣佛同城打造成全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典範,更好發揮廣佛在大灣區的極點帶動作用。
“建設國際一流大灣區,離不開一流的金融服務。”廣發銀行黨委委員、董事會秘書李廣新認為,要根據區域融合及粵港澳三地政策差異性等特點,推動創新機制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在合規前提下,金融機構應大力推進機制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支援基礎設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等重大項目、重大平臺、重點工程的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打造一批智慧城市。讓生活更簡單,讓城市更美好。”平安國際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總監馬持正表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數量迅速增加,要用科技力量和手段解決出行難、看病難、養老難、治安難等城市病,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浩 李苑 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