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提振民營經濟是做好“六穩”工作的重要抓手

2019-12-05 16:2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

  作者:鄒一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抓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是中央對2019年經濟工作定下的目標和任務。做好“六穩”與短期經濟增長和長期的高品質發展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只要做好了“六穩”,中國經濟就不會失速,平穩健康的經濟發展就能夠保持。

  在這种經濟形勢下,大力提振民營經濟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民營經濟的穩定是經濟保持總體平穩的重要環節。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增速保持在7%左右,並且前三季度累計增速均超過7%,持續高於全部工業平均增長水準,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增速高2.6個百分點。從投資方面看,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5.7%,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本持平。從利潤上看,今年1至10月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增長5.3%,較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2.6%的負增長,表現更為亮眼。這些數據充分體現出民營經濟在穩定宏觀經濟和工業景氣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充分說明,做好“六穩”工作必須以提振民營經濟為重要抓手。

  民營經濟是吸納城鎮就業的主力部隊。在“六穩”中,第一位的就是穩就業,這是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關係到整個經濟社會穩定的大局。如前所述,我國城鎮就業中民營經濟的貢獻率超過80%,而根據全國工商聯的統計,在城鎮新增就業中,民營經濟的貢獻率更是超過了90%。以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其2018年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就超過30萬個。因此,要穩就業,最關鍵的就是要穩住作為吸納就業主力軍的民營企業。對此,我們要繼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企業搬掉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這“三座大山”,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準入門檻高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待民營企業的政策要穩,包括平等對待民企和國企,已有的民營企業扶持政策要穩步落實,使民營經濟在穩定城鎮就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民營經濟是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載體。穩金融,與提振民營經濟之間是一對互利共生的關係。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金融體系中資金脫實向虛的傾向比較突出,同時受一些贏利能力較差的企業拖累形成的銀行不良貸款比例也相對較高,這些都對民營經濟獲得資金實現進一步發展形成阻礙。對此,一方面要建立分層次的項目投融資對接機制,研究推廣有關地方建立民營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做法,鼓勵地方設立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基金,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提高金融機構主動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意願,促進資本脫虛向實;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三去”力度,加快消滅“僵屍企業”,有序淘汰過剩產能,嚴格控制銀行貸款流向產能過剩行業,防止企業債務與銀行不良貸款風險相互影響,為健康成長的民營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

  民營經濟是促進外貿出口的主體力量。穩外貿,自然也離不開民營經濟。在我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過程中,民營經濟已經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開始,民營企業在出口中的佔比就已經超過了外資企業,2018年民營企業佔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48%,民營企業對當年我國外貿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50%,真正成了外貿出口的第一大戶。同時,民營企業的外貿品質也在明顯提高,以華為、海爾、TCL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近年來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因此,穩外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扶持好民營企業。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外貿出口型民營企業營造更加公平便利的環境,減稅降費,降低生產成本,幫助其更好地“走出去”。

  民營經濟是激發外商投資的信心來源。穩外資,關鍵是穩住外商投資的信心。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回顧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歷程,可以發現,善於吸引和利用外資,是實現經濟健康發展、推動改革持續向前的有效方式。對於外資企業來說,其在中國市場投資時,主要對標的就是民營企業,尤其關注民營企業所面臨的營商環境。目前,我國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政府管理價格不足3%,中央層面核準項目數量已累計減少九成以上,項目核準前置要件由30余項精簡為兩項,全國實行告知性備案的項目佔企業投資項目的比重已超過90%。在未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是為民營企業“搭臺子”,也是對外資企業拋出的橄欖枝,是穩定外商投資信心的重要舉措。

  民營經濟是企穩社會投資的關鍵杠桿。穩投資,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穩住民間投資。民間投資不僅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景氣程度的晴雨錶。長期以來,我國面臨著市場風險加大導致民間資本“不敢投”、行業準入限制導致民間資本“不能投”、融資渠道不暢導致民間資本“不願投”、簡政放權不到位導致民間資本“不想投”的尷尬局面,只有破除這些民間投資的束縛,才能真正激發民間投資的熱情,撬動全社會投資的杠桿。對此,需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數據資源集中和權威的優勢,有效釋放產業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資訊,在環保、交通能源、社會事業等領域,向民間資本集中推薦一大批商業潛力大、投資回報機制明確的項目,引導民營企業通過PPP模式規範參與基礎設施等補短板建設,解決好各類“不投”的問題。有優秀項目、適宜模式、長遠方向,民營企業敢於投資,穩投資才能事半功倍。

  民營經濟是穩定心理預期的調控基礎。穩預期,核心在於穩住民營企業家的信心。由於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有待解決,企業家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預期不穩、信心不足、投資不力的現象。如果“穩預期”難以實現,“六穩”的目標也難以落地。因此,通過“穩信心”實現“穩預期”需要進一步解決改革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一是要以破除“工具論”“離場論”等荒謬觀點為契機,大力宣傳和認真落實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且力度不斷加強。二是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更好地改善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大力拆除一些行業存在的“玻璃門”“彈簧門”“卷簾門”,優化資源配置,充分釋放民營經濟活力。三是要認識到,“穩預期”和“穩信心”不在於某些經濟指標的短期穩定,也不在於宏觀經濟政策隨著市場情緒簡單地寬鬆,而在於市場主體對於長期戰略問題有清晰、明確的解決方案,感到未來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