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新而論·大國經彩】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蹄疾步穩 助力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
資本市場在金融運作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堅定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著力擴大高水準開放,有利於不斷提升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吸引力和包容度。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蹄疾而步穩,重磅舉措密集落地,圍繞資本市場建設目標,立足服務實體經濟,巨大的政策合力正在形成。
7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迎來歷史性的時刻,科創板正式開市,首批25家科創板企業股票上市交易。
以科創板為突破口 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佈,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經過8個多月高效有序的精心籌備,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交易。科創板建立了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註冊制,顯著增強了包容性,暢通了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迴圈機制,為廣大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加靈活、更有效率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公佈的前三季度數據,10月底前上市的40家科創板公司,研發費用佔收入比平均為13%;首批25家公司上市後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第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增長14%。從相關數據來看,科創板企業重視創新研發,且研發能力較強,研發費用的持續投入有利於增強企業在未來發展中的綜合競爭力。如今,科創板運作已逾100天,實際效果基本得到市場認可。目前,從企業申請受理到完成註冊平均用時不足4個月。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9月9日至10日,證監會在京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發揮科創板試驗田作用等12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這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在發揮科創板試驗田作用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表示,首先要穩步推行註冊制,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更大程度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推進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結合證券法修訂,研究逐步推開。
註冊制的核心是資訊披露,上市企業必須充分、及時、全面地披露經營資訊,讓投資者充分了解情況,再做出投資決策。在既嚴格又包容的註冊制下,“給投資者一個真實的上市公司”的理念正在照進現實。
簡化重組上市標準,允許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資產在創業板重組上市;啟動新三板市場全面改革;啟動擴大股票股指期權試點工作;對創業板及主機板、中小板再融資規則進行修訂;出臺《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行動計劃》;規範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期權試點業務……近期,一系列改革舉措陸續出臺。這場系統性、基礎性的改革,大幕正徐徐拉開,它將夯實市場的中長期底部,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保駕護航。
接下來,證監會將儘快出臺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規則,推動證券法修改,加強資本市場法治供給與投資者保護,加快轉變證監會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
6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日本交易所集團分別舉行中日ETF互通開通儀式,4隻中日ETF互通產品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圖為日本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Akira Kiyota(右二)出席東京證券交易所剪綵儀式。
重磅舉措相繼落地 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開放
越是可以容納多元化、多層次、多地域投資要素的市場,越是有競爭力、有活力的市場。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準開放,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之一。這不單是回應外資參與中國市場的要求,更是我國資本市場內在發展的需要。
當前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入到深化改革的時期,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有利於增加境內資本市場從業機構數量,強化市場的競爭程度,促使境內證券投資機構不斷提升自己,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此同時,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有利於豐富資本市場創新投資工具,讓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推動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與全球主要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完善,外資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比重進一步加大。從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債券通、中日ETF互通,到A股納入明晟(MSCI)指數、富時羅素指數和標普道瓊斯指數,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等,再到外管局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外資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渠道不斷拓寬,便利性也顯著提高。
10月31日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資產規模分別達17685.54億元、21840.75億元,合計持有規模39526.29億元,已連續4個月攀升,並創歷史新高。
11月15日,證監會發佈了《H股公司境內未上市股份申請“全流通”業務指引》,宣佈全面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目前,在今年6月陸家嘴論壇上公佈的九項對外開放舉措中,證監會已經推動六項落地實施,其他包括進一步修訂QFII、RQFII制度規則,拓展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交易所債券市場投資渠道,以及持續擴大期貨特定品種範圍,以更大力度引入境外交易者等,今年年底將陸續推進。同時,證監會正抓緊修訂完善配套監管規則,為明年取消證券、基金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做好準備。
“資本市場開放,不是為開放而開放,一方面是融入全球金融市場,更重要的是為了推進改革。”易會滿表示,開放的同時一定要加強風險的管控,做到“放得開、看得清、管得住”。
11月1日,江蘇省南京市,股民在某證券公司營業部關注股市行情。
立足服務實體經濟 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
建設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要牢牢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根本目標。資本市場是連接實體和資本、連接融資方和投資方的紐帶,而上市公司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上市公司品質也是資本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和生命線,是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迴圈的微觀基礎。
當前,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運作中的引領示範作用日益凸顯。A股市場3700多家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全部90個行業大類,佔國內500強企業的七成以上。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實體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45萬億元,凈利潤1.52萬億元,利潤總額相當於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一半,資本市場的“晴雨錶”功能通過上市公司逐漸得到體現。
上市公司是否過硬,直接關係著市場的估值水準和發展後勁,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不可能有好的資本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證監會制定的《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行動計劃》近期已在系統內下發,力爭通過3年至5年的時間使存量上市公司品質有較大提升,上市公司整體面貌有較大改觀。
行動計劃遵循市場規律和監管規律,重點強調“四個結合”:一是企業內生發展與外部促進保障結合,突出上市公司第一責任,豐富外部制度供給;二是優化增量與調整存量結合,把好入口與出口關;三是解決突出問題與構建長效機制結合,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四是監管本位與協調推進結合,抓好精準監管,強化政策協同,推動形成強大合力。
行動計劃圍繞資訊披露有效性、公司治理規範化、市場基礎制度改革、退市常態化、化解風險隱患、提升監管有效性、優化生態等七個方面部署了46項具體任務。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性工作。行動計劃的出臺,標誌著上市公司監管領域專項改革從藍圖規劃走向施工建設。
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將為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注入澎湃動力。隨著上市公司品質的持續提高,交易制度的不斷完善,更多中長期資金的有序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必將擁有光明的前景,進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助力高品質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鄧浩)
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評論: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
全力推進資本市場“深改12條”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