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所有制優勢

2019-12-11 14:42: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9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十九屆四中全會還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範疇。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相互聯繫、相互支援、相互促進,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簡單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在現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和長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核心內容,是決定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不懈探索。我們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同時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支援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健康發展,有效激發了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十八大繼續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並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

  在上述探索的基礎上,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並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範疇。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相互聯繫、相互支援、相互促進,是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部分,起著規範方向的作用,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有決定性影響。其中,所有制制度居於重要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的重要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於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層次和多樣化的需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與日俱增。要解決新矛盾,實現新發展,就要在發展中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現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能夠發揮各自優勢和長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總體來看,生產力水準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經濟發展不夠集約高效,城鄉二元結構依然突出,區域發展不夠協調,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消除貧困任務艱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發揮多種所有制的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滿足生產力多層次發展要求,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制度保障。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離不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被實踐檢驗擁有巨大優越性的制度,既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未來,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要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須在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上下更大功夫。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明確部署,必須認真貫徹落實。

  第一,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方針。公有制經濟是長期以來在國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全體人民的寶貴財富,當然要讓它發展好,繼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要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

  第二,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是在我們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指引下實現的。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要健全支援民營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的政策體系,健全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

  第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地位,堅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健全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理順“三權”關係。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作機制。

  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關鍵在於貫徹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本身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簡單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要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為載體,促進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形成合力,推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作者:胡樂明,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