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新特點
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
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鮮祖德
近期,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正式向社會公佈,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此次公佈的數據與上一次普查相比有哪些變化,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哪些新特點?通過深入分析可以發現,5年來,我國經濟規模明顯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市場活力不斷激發,新動能發展壯大,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經濟發展的品質和韌性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再創新高,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5年來,面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複雜局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推動高品質發展要求,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2018年,我國修訂後的國內生產總值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8972億元,增幅為2.1%;約合13.9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6.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30%左右,中國繼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隨著經濟總量擴大,我國經濟增量規模可觀,約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發達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今年前三季度,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態勢明顯、中美經貿摩擦複雜演變、國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頂住較大的下行壓力,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97798億元,同比增長6.2%,在較高基數上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第二產業規模穩步擴張,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援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開發應用,培育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第二產業總量不斷擴大,工業結構調整優化。
第二產業總量繼續做大。2018年,修訂後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835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7%。2018年末,全國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345.1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長43.2%;工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139.3萬億元,增長32.4%。
先進製造業保持快速增長。2018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33573個,比2013年末增長24.8%;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9.5%,提高1.7個百分點。2018年,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營業收入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分別比2013年提高4.5個和4.0個百分點。製造業從業人員逐漸由傳統的消費品製造業、高耗能行業向高端製造業轉移。2018年末,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從業人員佔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分別比2013年末提高4.9個和3.2個百分點。
小微企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一系列減稅降費、金融支援等政策舉措落地,小微企業享受到新一輪發展紅利。2018年末,小微企業佔比較大的私營工業企業戶數達291.2萬戶,比2013年末增長65.4%,佔全部工業企業比重為84.4%,提高11.3個百分點;資產總計40.5萬億元,增長48.6%,佔全部工業企業比重為29.1%。
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領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同時平臺經濟、共用經濟、數字經濟蓬勃興起,帶動第三產業持續較快發展。
“穩定器”作用鞏固。第三產業在單位數量、從業人員、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等方面佔比均佔據明顯優勢,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實至名歸。從增加值看,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89701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3.3%,比第二產業高13.6個百分點。從單位數量看,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1716.1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905.1萬個,增長111.6%。從從業人員看,2018年末,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21067.7萬人,比2013年末增長28.9%,佔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比重達到55.0%,對全部新增從業人員的貢獻率高達110.3%,就業“蓄水池”作用進一步凸顯。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服務業比重有所降低。2018年末,傳統服務業中的批發和零售業企業法人單位佔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比重為44.9%,比2013年末下降6.4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比重均下降0.7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和產業規模比重持續提升。2018年末,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分別比2013年增長95.5%、125.5%和105.4%。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關的居民服務、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等行業也保持快速增長。
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新市場主體迅猛增長
5年來,我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不斷推進負面清單制度,切實放寬市場準入,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世界銀行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營商環境位居全球第46位,比上年大幅躍升32位。
新市場主體不斷涌現。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不斷為企業鬆綁減負,從源頭上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催生了大量新的市場主體。2018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178.9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1093.2萬個,增長100.7%。其中,企業法人單位1857.0萬個,增加1036.2萬個,增長126.2%;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成立企業法人單位1321.9萬個,佔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71.2%。
私營企業活力迸發。黨中央、國務院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5年來,我國私營企業穩步發展,在穩定增長、擴大就業、促進創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末,全國私營企業法人單位1561.4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1001.0萬個,增長178.6%,佔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比重由68.3%提高到84.1%。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成立企業中,私營企業達1144.3萬個,佔比為86.6%。
創新發展深入推進,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
5年來,全國上下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優化創新生態,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蓬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大幅增加。2018年末,全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數比2013年末增長246.2%;開展R&D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數增長91.2%。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比2013年增長55.7%;專利申請量增長70.7%,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81.1%,佔全部專利申請量的比重為38.8%,提高2.2個百分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8年末,全國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6.6萬個,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7.7%,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2018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價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9%,比上年加快0.9個百分點,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5.7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1.2%,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速增長。2018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0%,產業規模保持領先。
企業資訊化水準持續提升。經濟普查調查顯示,98.5萬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98.2萬家在生產經營和管理中使用電腦,佔全部被調查企業的99.6%;69.7萬家企業有專職資訊技術人員,佔70.7%;有82.7萬家企業進行資訊化投入,佔83.9%,資訊化投入金額共計65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企業資訊化基礎穩步增強,有效提升了企業管理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地區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入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間優勢互補,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區域發展協調性趨於增強,有效拓展了我國經濟發展優勢空間和迴旋餘地。
東部地區繼續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不斷顯現。東部地區憑藉自身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先發優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中西部地區依託豐富的資源能源優勢,搶抓政策機遇,承接產業轉移,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對各類要素的吸引力不斷提升。從單位數量看,2018年末,東部地區擁有法人單位1280.2萬個,佔全國的58.8%,比2013年末下降0.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492.9萬個,佔22.6%,提高0.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405.8萬個,佔18.6%,提高0.4個百分點。從從業人員看,2018年末,東部地區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佔全國的56.4%,比2013年末下降1.0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佔24.3%,提高0.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19.3%,提高0.8個百分點。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成效不斷顯現。2018年末,京津冀區域擁有法人單位243.1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115.5萬個,增長90.5%;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328.7萬人,增加291.9萬人,增長9.6%。長江經濟帶區域擁有法人單位886.0萬個,增加404.5萬個,增長84.0%;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7380.2萬人,增加1483.0萬人,增長9.3%。
綜合來看,5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國內外環境複雜嚴峻的情況下,這些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下一步,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運作,不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