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星辰大海,長五歸來!

2019-12-28 17:58:00
來源:國資小新
字號

  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

  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

  2000多秒後

  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發射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飛行試驗

  主要考核長征五號火箭總體方案、

  各分系統方案的正確性、協調性

  對後續航太任務的相關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關於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

  大家習慣地稱它為“胖五”

  “胖五”出場,自帶流量

  為什麼要研製大型運載火箭?

  “火箭運力有多大,航太舞臺就有多大。”這是航太界公認的一句話。邁向更高更遠更深的太空,離不開火箭運載能力的提升,可見,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成為中國航太的必然選擇。

  上世紀80年代中葉

  縱觀國際航太大潮,那時已經出現了10噸級的航太器。而當時我國新問世的、被稱為“大力神”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仍然達不到這樣的運載能力要求。

  1986年3月

  1986年3月,我國一份關於高技術發展計劃開始萌芽。當年11月,這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正式出臺,這便是“863”計劃。

  我國大型運載火箭研製的起源↓↓

  863”計劃中這樣寫道,“研究發展性能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提高我國航太商業發射服務能力,併為下世紀初建設成長期性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研製出性能先進的低軌道能力為15~20噸的大型運載火箭。”

  1995年∼2000年

  在原國防科工委和國家“863”計劃支援下,我國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方案論證以及液氧煤油與氫氧兩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

  中國新一代火箭的研製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2000年11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航太》白皮書中提到,“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建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化系列,增強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

  作為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第一個立項研製的型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真正的跨代研製項目,是我國由航太大國向航太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和顯著標誌之一。

  大火箭為什麼叫“胖五”?

  它有哪些“大夢想”?

  關於“胖五”的更多資訊

  戳長圖,一起看

  

  

  

  

  

  

  長征五號

  這一次臥薪嘗膽後的重出江湖

  承載了太多的希望

  探月三期、火星探測、載人空間站……

  眾多航太工程(12.440, -0.17, -1.35%)的實施都指望它!

  期待

  中國航太“超級2020”即將到來

  作為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肩負著開展載人航太空間站建設、月球採樣返回、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太工程任務。此次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太的“超級2020”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征五號火箭將加速進入工程應用階段。”航太科技(11.250, 0.01, 0.09%)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表示。

  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2020年,我國將用長征五號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圓滿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總體規劃目標。

  目前我國正在開展首次火星探測工程的研製工作。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用長征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

  據載人航太辦公室消息,我國載人航太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援3名航太員長期駐留,在軌運作10年,將向國際社會開放合作,提供全球共用的空間應用平臺。作為執行載人航太空間站工程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的主力火箭——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預計將在2020年迎來首秀,這也將加速我國載人空間站建設的步伐。

  李東介紹,長征五號火箭採用多種構型系列化設計的技術途徑。其中,一級半構型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25噸左右,可以有力支撐我國載人航太空間站的建設;兩級半構型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可以用於發射大型高軌道衛星、實施月球採樣返回、開展深空探測等任務。

  目前執行後續各項任務的長五火箭研製進展順利,正在按計劃開展各項生產、裝配和測試工作。

  “東五平臺”首秀

  滿足我國未來20年通信衛星需求

  別光顧著看長征五號,這次它運送的“客人”也很重要。

  此次發射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是航太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下簡稱東五平臺)首飛試驗星,將對這型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進行全面在軌驗證,對提升新技術成熟度、促進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推動我國航太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院總工程師、實踐二十號衛星總指揮、東五平臺總指揮周志成院士介紹,實踐二十號衛星重達8噸,是目前我國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的衛星,也是目前中國技術含金量最高的衛星。該衛星首要任務是驗證東五平臺的技術穩定性,由於搭載了十多項國際領先的技術驗證載荷,也兼具新技術的驗證的使命。

   

  實踐二十號衛星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取衛星公用平臺的設計方法。公用衛星平臺只需做少量適應性修改,即可裝載不同的有效載荷,以此縮短衛星研製週期,節省研製經費,提高衛星可靠性。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以東方紅三號、東方紅四號等為代表的東方紅系列衛星公用平臺及型譜化產品。相比之下,東五平臺更大、更強,具有“高承載、高功率、高散熱、高控制精度”特點,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實踐二十號衛星

  東五平臺的出現將填補東方紅系列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可滿足我國未來20年高通量通信衛星的需求。“如果說是東四平臺讓我們具備了和國際同行同臺競技的實力,那麼憑藉東五平臺,我們將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周志成說。

  實踐二十號衛星產保經理郝燕艷介紹,東五平臺可廣泛應用於高軌通信、微波遙感、光學遙感、空間科學探測、科學試驗、在軌服務等領域,是世界航太領域少有的多適應性平臺。它在助力國民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在技術推動、商業航太市場拓展等方面也將大有作為。

   

  電推進研製

  未來,航太科技集團將依託東五平臺,研製若干顆100G至1T容量的通信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周邊地區。

   

  我國航太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央企人,請繼續堅守初心、砥礪前行,我們的征途是科技自立,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責任編輯:陳文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