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態文明@濕地】長三角濕地保護經驗與思考

2019-12-30 15:45: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長三角地處江海交匯地區,匯聚了我國最大的江、河、湖、海複合型濕地,長三角濕地總面積佔全國的10.1%,近海與海岸濕地佔全國的37.4%,人工濕地佔全國的22.6%,在全國濕地生態系統中獨具特色。長三角沿海濕地位於全球最長的候鳥遷飛帶上,是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遷飛最集中的“休息站”。長三角地區濕地保護不僅在其區域內,而且在全國乃至全球濕地保護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長三角濕地保護成效顯著

  在長三角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初期,濕地被侵佔現象時有發生,隨著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本世紀以來長三角濕地保護明顯提速,濕地保護與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長三角三省一市先後制定《濕地保護條例》《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濕地保護規劃》,加強濕地保護的法制保障和規劃引領。為確保濕地保護目標得到有效落實,長三角各地區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間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投入超過500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用於濕地保護。

  二是積極打造濕地保護利用載體。長三角以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主要建設載體,完善區域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如上海市已建立4個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濕地公園、4個國家森林公園、4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目前,長三角地區建有國家級濕地公園超過50個,充分發揮了區域濕地資源的生態、社會與經濟綜合效益。

  三是構建區域濕地協同保護網路。2007年長三角成立我國首個濕地保護網路,通過搭建一個由管理機構、研究單位、社會團體和公眾廣泛參與的區域性戰略合作平臺,將因行政劃分而分散的濕地重新連點成片,提高濕地整體的管理水準。2019年長三角地區濕地公園綠色發展國家創新聯盟成立,進一步推進了長三角地區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

  長三角濕地協同保護展望

  長三角地區濕地生態系統連通性好,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展協同保護將成為長三角濕地保護的發展趨勢。

  一是在治理體系上加強“多層級協同”頂層制度設計。將長三角濕地協同保護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從頂層設計上完善決策運作體系,從制度程式上規範落實執行體系,從監督考核上強化績效管理體系,提升長三角濕地協同保護的權威性、系統性、整體性,實現從地方、部門的管理模式向區域綜合協同管理模式的轉變。

  二是在空間規劃上構建“兩帶三軸多點”協同保護格局。“兩帶”即沿海、沿長江“T”字型濕地保護帶,“三軸”即淮河、錢塘江、京杭大運河濕地保護軸,“多點”即各級湖泊濕地、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以保持長三角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指引,建立長三角濕地協同保護一體化的空間規劃體系。

  三是在參與主體上構建“政產學研民”協同保護機制。推進政府、企業、科研、公眾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政府側重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公眾側重科普教育、濕地監督,高校及科研機構側重濕地研究成果轉化,為濕地保護與恢復提供科技支撐,共同取得濕地協同保護的最大化效益。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