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樹起一座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產業“靠山”

2020-01-19 10:18: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樹起一座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產業“靠山”

  ——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單位幫扶敖漢旗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骙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這個內蒙古貧困人口最多的旗縣,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傳來了好消息。

  “研究中國的歷史,首先就要了解中國北方的歷史,而要了解中國北方的歷史,就要到敖漢旗去看一看。因為敖漢旗從距今一萬年到距今兩千五百年都有人類繁衍生息,沒有斷層、沒有缺環。”中國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敖漢旗的歷史。這裡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經過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遺跡,以及同一時期人類與有馴化痕跡的野豬合葬的居室墓遺址,印證了自新石器時代起,敖漢地區就有先民從事農業活動,曾是重要的糧食產區。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全球500佳環境獎”“橫跨亞歐大陸旱作農業的起源地”“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中間地帶”,這些標簽展示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也暗示著制約敖漢旗發展的重要因素——氣候乾旱,產業單一,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經濟基礎十分薄弱。

  2013年起,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單位對口幫扶敖漢旗,累計直接投入幫扶資金3785.3萬元,協調引進各類項目投資近20.5億元,直接受益群眾5萬多人。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敖漢旗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6%降至0.6%,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38500多人降至目前的3626人。經過6年多的持續幫扶,敖漢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突破,產業扶貧效果顯著,民生改善取得新成就,2019年順利完成自治區第三方脫貧評估工作。

  要治敖漢旗的“窮”,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定點扶貧單位與水利部門積極協調,為敖漢旗爭取了多項重大水利建設工程,直接投資或引入投資,修建了大量飲水井和農業機電井,解決了敖漢旗南部5個鄉鎮86個自然村、25.85萬人的飲水安全及農業、工業用水問題,與西部三鄉鎮飲水工程、北部五鄉鎮飲水工程一道,為敖漢旗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記者走訪的扎賽營子村貧困戶高元樹家,他對記者說,“過去靠天吃飯,稍一乾旱就要倒楣”,他就是因為幾年前的旱情和女兒外出上學成了貧困戶,“這幾年水井和引水工程都到位了,用上了水澆地,現在每年種地就能穩定保證收入一萬多元”。

  有了水,敖漢旗惠隆雜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了擴大發展的基礎,走起了高端路線,合作社認證了有機穀子基地15000畝,綠色雜糧基地30000畝,出產的小米、雜糧成功進入北上廣市場,帶動入社村民每戶每年增加純收入2000至2500元。合作社理事長王國軍對記者說,“有了水,我們不再為天發愁。中央和國家機關還協調修建了三條公路,打通了敖漢旗的南北大通道。現在市場變化快,便捷的運輸讓敖漢的小米能更快地跟上市場的腳步”。

  近年來,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單位主要領導每年都要到敖漢旗督導脫貧攻堅。中央和國家機關挂職敖漢旗委副書記李高對記者說:“敖漢旗經濟基礎薄弱,必須為農民樹起一座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產業‘靠山’,唯有植產興業,才能讓農民不至於在市場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定點扶貧單位駐敖漢旗扎賽營子村第一書記徐響對記者介紹,“四年來,中央和國家機關先後投資建成了肉羊品種改良站、農機合作社等一系列產業扶貧項目,2020年還將投資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站和飼草儲存庫,迴圈農業鏈條逐步形成。這些項目多數都是通過資產收益的方式帶動增收的,在全村脫貧摘帽之前,僅享受分紅一項,貧困戶每人每年就能增加收入1100多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還能在這些產業中謀得一份營生。”

  在定點扶貧單位的幫扶帶動下,這個貧困村的兩委班子也更有幹勁,村書記徐佔軍正謀劃著通過建設養殖小區將鄉親們帶上致富的道路。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19日 04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