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培育出口“逆勢增長”優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15446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出口172298億元,增長5.0%;進口143148億元,增長1.6%。進出口相抵,順差為29150億元。一般貿易進出口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9.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實現5%的增長,可以說是相當強勁的“逆勢增長”。取得這個來之不易的成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外貿政策。比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推進外貿便利化,大大壓縮出口通關時間等。另一方面是持續推動對外貿易結構優化。數據顯示,我國對歐盟、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8.0%和14.1%;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勢良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增長10.8%。再有,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利用民營企業機動靈活的特徵、發揮民營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等也是重要原因。數據顯示,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13.48萬億元,增長11.4%。民營企業首次超過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國外貿第一大主體。
此外,筆者認為,我國出口得以逆勢增長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而產生的自主創新紅利。產品贏得市場,既要靠價格也要靠品質,但關鍵還是品質。品質是產品贏得市場的“內因”。沒有好的產品品質,低價未必有持久的吸引力,推動產品走向市場的政策等“外因”也很難發揮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藉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優勢成長為出口大國。儘管依靠“人口紅利”實現了出口的規模擴張,但利潤微薄,並且很難“以質取勝”。面對貿易壁壘威脅,提高出口產品品質、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產業升級,大力提升產品品質,主動適應世界市場需求,打造了更多更優質的中國品牌。中國出口,逐步從依靠勞動密集型的“人口紅利”走向依靠技術密集型的“自主創新紅利”。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提升,佔我國外貿總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個百分點。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佔比重接近六成。業內普遍認為,一般貿易進出口涉及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更能反映企業自主發展能力。一般貿易進出口所佔比例持續提高,尤其是出口的增量提質,折射出我國貿易方式結構持續優化,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面對快速更疊的時代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生產的效率革命、產品的品質革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國仍要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增強對外貿易市場主體活力,增加技術研發、品質提升、品牌推廣的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的競爭優勢,推進對外貿易高品質發展,以使自身始終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