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對統籌推進戰疫情穩增長的幾點思考

2020-02-29 10:1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宏觀經濟運作產生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對此次疫情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社會上有許多擔心,甚至產生一些悲觀的情緒。其實,研判2020年中國經濟形勢,既要考慮這一短期衝擊的影響,也要正視其與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一些長期問題的交互影響,更要看到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所面臨的機遇。盲目樂觀不可取,而放大悲觀情緒缺乏信心更不可取。

  我國是個大國,韌性強,潛力大,迴旋餘地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僅會取得疫情防控鬥爭的全面勝利,而且中國經濟也會獲得新的動能,朝著更高的發展目標邁進。在此,就當前統籌推進戰疫情穩增長提出幾點思考。

  此次疫情對經濟發展的短期影響較大,總體上可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和基本面不會改變

  人們在預測未來時,一般會採取趨勢外推法,像做天氣預測一樣來預測經濟增長趨勢。結果有可能因恐慌或太注重短期的衝擊而明顯誇大短期重大事件對未來中長期趨勢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形勢不等於趨勢。當前形勢與未來趨勢的關係是:形勢=趨勢+干擾。那麼,趨勢=形勢-干擾。在分析未來趨勢時,必須將“干擾”剔除。此次疫情必然對短期經濟增長產生衝擊,但就經濟發展來講,重大疫情只是一種短期的“強干擾”,不會改變原有的經濟發展趨勢。綜合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的短期影響較大,總體上可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和基本面不會改變。疫情可能會對2020年一季度GDP增長產生下拉1個百分點左右的影響,不過估計二季度將開始迅速恢復。

  分析起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期影響較大,且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差異。一是從產業來講,短期對服務業影響較大,估計隨著疫情的逐步消失,將會明顯恢復。其中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等受影響最大,可能出現比較大的負增長。其次受影響較大的是商品零售業和文化娛樂業等。另外,對工業和建築業也會有較明顯的影響。二是從需求上講,對消費的短期影響較大,而對投資、出口影響相對較小。疫情對需求的影響主要是消費,但日常生活消費受影響較小,受影響大的是旅遊消費、出外就餐及文化娛樂消費等。估計一季度消費增長可能很低,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疫情對投資和出口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不會很大。三是對短期物價的影響比較大。主要是食品價格、醫療用品價格受疫情影響必然出現較大的波動,有可能使一季度CPI增長比預期高,而且前期我國正處於食品價格因豬肉出現供不應求而上升的時期,這種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但由於是短期衝擊,可能很快就會消失。多年來,我國核心通脹率一直處於較低水準,預計今年的物價增長繼續保持“前高後低”。四是對就業總量的影響有限,但會產生明顯的結構性問題。從就業總量形勢看,不論是短期還是中期影響都不大,主要是結構性影響,一些小微服務型企業難以承受短期衝擊可能出現一定範圍的倒閉,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

  堅定信心、穩定預期是當前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同時應有序復工復產、恢復經濟活力

  如果當前人們對疫情的悲觀情緒過度蔓延,並與我國經濟發展本身存在的下行壓力交織,可能會導致我國經濟形勢惡化。因此,當前必須把穩預期放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而穩預期最主要的是減弱對一些重要行業以及小微企業的衝擊,而不是開閘大放水,財稅政策和特殊的救助政策應成為宏觀調控的主導。要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在目前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應儘快出臺減稅降費、創新完善金融支援方式、減免租金等具體措施,並且這些措施應當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時間性。就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來講,有些要以減稅降費為重點,有些則要以加大金融支援力度為重點,還有的則應以減免租金為重點,甚至有些要多管齊下。就許多受疫情衝擊較大而處於停業狀態的企業來講,疫情發生期減稅意義不大。減稅政策主要是在疫情結束後,當其恢復到正常營業狀態時,在一定期限內給予這些企業稅收減免,以彌補前期的損失。

  目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但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繼續鞏固已取得的成果,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仍是當務之急。同時也要為不久的將來轉入恢復期積極做好準備,積極有序地組織錯峰返程返崗工作,逐步恢復絕大部分地區經濟活力。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援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保持產業鏈總體穩定,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恢復生產和必要的服務。

  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

  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平穩運作和社會和諧穩定,要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外需。

  擴大消費是對衝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之一。首先,從需求損失來講,與非典時期相同的是,此次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很大,但不同的是,現在我國經濟更加依賴於消費,消費主導型經濟基本形成且需要不斷鞏固。最近幾年來,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較高,穩定了消費就是穩定了經濟。其次,我國有巨大的消費潛力,這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和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的重要基礎,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是保持長期穩定增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的重要途徑。再次,目前我國投資規模及佔比偏高,投資增長將出現長期的遞減趨勢,主要靠擴大投資的老辦法來抵消衝擊的辦法不可取。

  擴大消費要出更多的實招,做到精準有效。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穩消費的政策,主要用改革的辦法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這方面的改革舉措還應加大,特別是要加強支援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居民消費的時空便利化水準。另外,可考慮對低收入人群在經濟下行期和疫情期間因物價上漲或收入減少而出現的購買力下降給予直接補助。

  穩投資重點應是著力增加公共服務方面和促進提質增效方面的投資。擴大投資不能搞“大水漫灌”,而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增加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投資、投入,近期尤其要著力加大財政對醫療服務方面的投資、投入。醫療科技發展以及大數據監測方面將是未來投資的一個長期增長點。二是大力增加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品質提升方面的投資。就傳統產品來講,我國生產能力很強,但品質優的產品偏少,即中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短缺。許多企業的供給效率低、效益遞減,就是無法在最後的高精環節實現突破。因此,提高產業、產品和服務品質,是我國工業發展扭轉報酬遞減律影響的關鍵,特別是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製造業的競爭力應成為我國未來擴大投資的重點。三是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基礎,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我國的高新技術發展水準和原始創新能力。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堅決抑制投機性需求,降低投機的回報率,使其對創新發展的抑制效應降到最低。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商事制度改革,並與深化稅收制度、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提高企業創新活動的回報率。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