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軍義:“火神山”的“板房醫生”
“25-28床的衛生間從屋頂往下漏水。”“11-12床傳遞窗門關不上了。”“29床的燈管不亮了。”
對講機響個不停,藺軍義一邊聽,一邊詳細記錄在每日“待辦清單”的小本子上。領取了配件後,藺軍義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開始穿戴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從“綠區”開始,穿越“黃區”,再到達“紅區”,這是他每天在這座板房醫院要走的路。
藺軍義是火神山醫院的一名上士修理工,負責病區的維修維護。每修理完一處,藺軍義就會在他的記錄本上畫個“對勾”,一天下來,小本上要打上二三十個“對勾”。
“醫生們治病救人,我是專治營房維修領域的各種‘不服’。”藺軍義說。疫情發生後,單位要選派一名負責水電修理的戰士到武漢,藺軍義主動請戰,從甘肅天水來到湖北武漢。
“沒有困難!”離開甘肅時,這位入伍15年的老兵向組織彙報。來到火神山醫院,這仍是他的口頭禪。
與平時的工作不同,病區的營房維修,需要穿著多層防護服,戴著面罩和手套工作。平時10分鐘能幹完的活兒,藺軍義穿著防護服得幹20分鐘。
“別看現在才三月份,穿了防護服再幹活,不一會兒就像過夏天。”藺軍義說,“套著3層防護手套,幹起細活兒來手指頭都不聽使喚,好幾次用電鑽擰螺絲時差點劃破手套。”
從進入火神山醫院到現在,藺軍義沒有發生一次維修事故和安全事故。藺軍義把這份成績歸功於“細緻”和“經驗”。
為了防止感染,從進門穿防護服到出門脫防護服,全程都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監督,“你小心點,千萬不敢大意。”這是藺軍義聽到醫護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洗手消毒、脫防護服,再洗手消毒、脫帽子,再洗手消毒、脫鞋套……數十道程式中“脫防護服”是讓藺軍義最“頭疼”的事兒,“脫防護服的時候要把帽子揪起來甩到後面,再用兩個手提著防護服肩膀處,由內往外地把防護服往下一直卷到腳跟。”藺軍義說,“一點不能著急。”
“疫情結束後,我一定帶著你們娘兒仨來武漢,看看我努力過的地方。”藺軍義向妻子和孩子許下了承諾。
早上七點半,藺軍義又準時登上開往火神山醫院的公交車。“對於軍人來說,沒有什麼‘特殊地點’,在哪工作都是一樣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