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健康中國:呼喚多層次護理人才

2020-05-12 11:1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醫科新思考】

  編者按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主題為“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廣大護士義無反顧、逆行出征,白衣執甲、不負重托,英勇無畏衝向國內國外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為打贏中國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重要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這場疫情,讓人們看到廣大護理工作者的專業與奉獻,也促使我們深刻思考,護理學科該如何發展,以及護理人才該如何培養。本期光明視野,我們邀請四位護理行業的專家,圍繞這兩個話題展開討論。

   本期嘉賓

  北京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尚少梅

  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吳瑛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 馮連貴

  福建省立醫院黨委副書記、主任護師 李紅

  發展專業化護理隊伍守護人民健康

  作者:尚少梅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戰場上,廣大護士一直奮戰在最前線,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國援鄂醫療隊員中有2.86萬名護士,佔了近70%。急危重症病房的護士累計工作時間最長,但他們不畏艱辛,給患者帶去了生的希望。

  這場疫情促使我們深刻思考,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常態衛生服務需求激增的態勢下,如何大力推進我國護理人才建設?我認為,應著力於多層次、全方位的院校培養,加強政策引導,打通護士職業發展上升通道,激發全社會對護理專業價值的認同,發展一支富有活力的專業化護理隊伍,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手術的順利進展離不開器械護士的準確傳遞。圖為北京大學護理學院學生正在老師引導下認識手術器械。李珂攝/光明圖片

  構建合理的護理人才結構

  經過多年積極擴大護理人才培養規模,到2019年底,我國已有445萬名護士,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3名,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千人口2名護士的最低標準,並且扭轉了我國長期醫護比倒置的狀況,但這一密度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密度(每千人口9名護士)仍相差甚遠。

  合理的護理人才結構,對提高醫療品質、保證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多層次培養護理人才是現有人力資源結構和社會多樣化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我國護理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護士學歷結構明顯改善,本科、研究生學歷護士逐年增加,預計至2020年底,本科及以上註冊護士將達到24.4%。與此同時,護理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服務更加多元化,範圍延伸至社區和家庭。多層次、全方位培養護理人才將是盤活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我國護理人才隊伍潛能的有效途徑。

  科學佈局,促進護理人才隊伍建設

  截至2019年底,我國招收護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約600余所、本科院校約260余所,碩士院校約110余所,博士院校27所,已形成覆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的培養體系,為實施多層次全方位培養護理人才提供了基本條件。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我們立足於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同時,應兼顧高層次護理學科人才培養,發揮高等護理教育作用,引領護理學科走向專業化;統籌護理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增加傳統護理崗位的吸引力,拓展優質護理服務在健康領域的應用,科學佈局,促進護理學人才隊伍的全面建設。

  第一,高職院校護理專業重在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以護理崗位勝任力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制定招生規模和培養標準,發揮夯實護理人力基礎、均衡衛生服務公平性的作用,使之成為緩解我國臨床護理人員短缺的主要渠道。

  第二,本科護理教育應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逐步擴大招生規模,培養具有臨床護理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實用性護理人才。未來本科護理教育應起到調整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結構的作用。可建設一批應用型護理本科,以適應社會對護理服務多樣化的需求。

  第三,研究生教育應以培養護理高精尖人才為目標。目前,臨床急需一批能處理複雜護理問題、具備專業化技能的護理專家。碩士教育應將重點放在推動護理專業碩士學位建設上,更加重視與臨床需求相結合,注重臨床思維和專科能力培養;在專業方向設置上進行新的探索,如適應臨床需要的急危重症專科護理、傳染病護理與管理等,與大健康、大衛生領域相適應的慢病管理、老年護理等,與現代科技發展相適應的護理資訊管理等。護理博士教育應重視獨立思維和科研能力培養,引導其科研成果在臨床中發揮作用,博士教育將成為護理學科建設的生力軍。

  第四,營造鼓勵護理人員終身學習的氛圍,提供完善的職業教育上升通道和規範化臨床培訓,完善護理人員在職學歷教育和崗位繼續教育,鼓勵臨床護士追求更高教育水準和臨床技能水準。

  形成尊重護理專業價值的良好氛圍

  護理專業人才的發展應在國家層面給予明確的政策支援,建議再次將護理專業列為國家緊缺人才專業,予以重點扶持,加大護理各層級教育的投入,包含護理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臨床教學資源建設以及護理師資培養建設,以保證護理教育的品質。

  在使用中應重視護理人才的合理配置,優化人才政策,增強崗位吸引力,提高基層護理人員待遇。加強護理教育的創新改革,在一定範圍內探索設立發揮護士獨立判斷、獨立處置能力的崗位,政策引導部分高年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士發揮其在臨床、社區、基層衛生機構及“網際網路+護理”中的作用,延長護理人員的職業生涯,相對緩解護理人員短缺問題,同時也有利於提高我國健康服務可及性和公平性。

  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醫院護士在院區陪伴患者。新華社發

  “新醫科”需要創新型護理人才

  作者:吳瑛

  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數萬護理人員逆行出征,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護理的作用和價值。新時代的“南丁格爾”們加深了社會對護理的認知,也帶來了對護理專業成長與發展的新思考。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同樣也是對護理專業及護理教育的一次大考,不僅檢驗了既往培養的護理人才品質,也促使我們全面推動護理人才培養的改革。我們要加快推進創新型複合型護理人才培養,為健康中國建設儲備高層次護理人才隊伍,提升常態下的健康護理能力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

  當前我們對新冠肺炎的未知仍然超越已知。重症新冠肺炎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死亡率仍然較高。如何改變公眾行為以主動採用防護措施?如何早期預測危重症高危人群以早期採取預防措施?如何通過敏銳的病情觀察以早期發現病情惡化徵象?如何更有效地清理呼吸道持續大量產生的分泌物使機械通氣作用能夠有效發揮?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護理研究者去發現和回答。護理人員要像其他醫學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一樣,去探索和認識這一新發疾病的護理知識和規律,從護理的角度去尋找疾病的本質及規律,展現護理學科的價值,更好地服務大健康戰略需求。

  護理學是一門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學科和專業。隨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危險因素、提升自主健康管理能力,將是降低重大慢病過早死亡率、促進健康老齡化的重要基石。而護士,將是大健康背景下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重要力量。

  護理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個性化精準管理和健康教育。護理需要充分認識不健康行為形成和改變的規律、影響因素,甚至其基因基礎,才能承擔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從這一層面來說,這是護理的全新領域,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護理人才,為實現個性化精準健康管理和指導提供理論基礎,在實行健康中國目標的主戰場發揮作用。

  以新一代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改變傳統醫學實踐。為此,教育部提出了“新醫科”建設戰略。同樣,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正在深刻影響著護理實踐,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基因組學,將進一步擴展護理人員的感官,延伸護理人員的觸角,使我們能夠對患者的健康狀況、生活方式、疾病進展、治療依從性等進行遠端動態監測,以便隨時隨地提供個性化精準健康管理;護理機器人將能夠有效解決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和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的矛盾,使老年人獲得及時、高效而且有溫度的照護。

  因此,護理學科要超前設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護理學科急需通過多學科交叉、醫工跨界融合,培養出層次高、專業精的複合型護理人才,豐富護理學科知識體系,這是護理學科自身發展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對“新醫科”建設的主動應答。

  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中等職業學校護士授帽儀式上,教師給學生整理護士帽。周訓超攝/光明圖片

  突破高職護理人才培養困境

  作者:馮連貴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對全人、生命全週期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因此高職護理須不斷突破發展瓶頸,創新教育改革,夯實護理人才培養基礎。

  突破發展瓶頸,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當前,社會對於高職護理人才的理解存在明顯的兩極化。一方面,高職護生生源充足。近年來,護理專業作為傳統的好就業、實用性強的專業頗受家長和社會的青睞,高職院校開設護理專業遍地開花。另一方面,高職護生畢業“優質就業”競爭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三甲醫院設置門檻,學歷成為限制高職學生進入大醫院的“絆腳石”,影響了高職護理學生的就業,阻礙優質生源進入高職院校。

  這也暴露出當前高職護理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一是當前高職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存在一定缺陷。專業課程多以臨床疾病護理為主,對學生公共衛生知識與災害應急能力的培養不足。此次疫情也提示高職護理院校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預防醫學、公共衛生、感染病護理等課程,加強學生的傳染病防護意識、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二是臨床實踐反饋出高職護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我們必須進一步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將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不斷帶領學生走向基層,滿足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的實踐教學需求,強化高職護生的臨床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此外,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定位不夠準確。護理專業作為一級學科,學歷層次跨博士、碩士、本科、專科、中專,這使得大醫院崗位勢必“僧多粥少”。作為高職類院校,應當充分發揮面向基層醫療機構培養醫護人才的重要職能,調整和擴大高職護理人才的就業方向。

  調整教育結構,完善護理人才培養體系

  面對當前疾病譜的變化、臨床科技的發展等新形勢,亟須我們以新的視角去思考高職護理人才培養,調整教育結構,深化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首先,實施“三教”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培養德技並修的高素質人才。高職護理專業需要服務於國家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大局,立足社會發展長遠需求和國計民生需要,構建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的長效機制,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此外,建立職業教育“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教學創新團隊等,鼓勵醫院等行業高端人才參與職業教育教學,豐富教學形式,激發課堂活力。

  其次,呼籲建立校企院命運共同體。集合行業力量,共同培養高職護理人才。我校自2012年牽頭組建重慶市首批示範職教集團重慶醫藥職業教育集團,經過8年的建設與發展,構建了集團治理結構與管理體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校企合作辦學運作機制。同時,推動建設服務護生培養和護士培訓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充分發揮醫院在高職護理人才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壁壘,建立系統化的護理人才培養體系。

  最後,明確就業定位,引導和鼓勵學生到基層工作。從政策層面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同時完善考核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到一線基層、社區醫院就業。建立健全基層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增強基層醫院對於學生的吸引力。高職院校實施寬口徑人才培養,增強人才培養的基層就業競爭力,培養既具有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綜合型基層護理人才。

  加速專科護理人才培養

  作者:李紅

  專科護士是在某一特殊或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準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研究表明,專科護士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縮短住院時間。在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專科護理隊伍為病房重症患者和方艙輕症患者的成功救治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院感專科護士築起了醫務人員零感染的堅固防線;心理護理和康復護理專科護士為患者提供系統化的情緒疏導、心理支援和專業的康復護理方案。

  在此次疫情中,專科護士所面臨的考驗,反映出我國專科護士培養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為此,我提出以下建議,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是加速提升護士專業化水準,強化專科護理服務能力。目前,由於尚未建立統一的專科護士管理和使用制度,很多醫院存在“重培訓輕使用”的現象,甚至出現培訓與使用脫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專科護士隊伍的穩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專科護士培訓和管理制度,結合實際,以需求為導向,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加強急需、緊缺專科人才培養培訓。要充分利用高等醫學院校、醫療衛生機構教學資源,發揮相關學會組織的優勢和作用,創新專科護士培訓模式和管理方法,提高專科護士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切實提高專科護士的專業水準和服務能力。積極對標國際標準,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專科護士的核心能力評價體系,從而為臨床提供高品質的專業人才。

  二是大力加強公共衛生專科護士的培養和使用。公共衛生專科護士是醫療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在疾病預防等工作中責任重大。而我國社區公共衛生專科護士數量稀少,此次疫情就凸顯了這方面人才的缺失。我們要積極構建“以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型本科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並重”的公共衛生專科護士培養體系,同時加快發展公共衛生專科護士研究生教育。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高校在公共衛生護理領域招收和培養研究生,為社區、養老機構和職業院校等輸送業務骨幹和高層次教學科研人員。依託綜合性三級醫院設立公共衛生專科護士培訓基地或培訓項目,著重培養其解決社區公共衛生和社區老年護理疑難問題的能力,提供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老年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指導,培訓社區護理從業人員,督導社區和老年護理品質管理。科學設置公共衛生專科護士崗位,細化崗位工作職責和準入條件,開展基於家庭簽約服務的社區家庭訪視、社區慢性病患者管理與高危人群的評估與決策工作,提升社區護理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準。

  三是推進專科護士的社會化,有效提升社會認可度。專科護士承擔著護理者、顧問、研究者、教育者、管理者等多重使命。此次疫情,我們的護士隊伍在護患溝通中所表現出的人文情懷,讓愛不被病毒隔離。所表現出的多方面協調能力,讓整合醫療和整體護理貫穿始終。護士被社會高度認可,其前提必然是我們的專業化護理滿足了社會需求。調查表明,目前我國護理教育的理論體系超前于社會化的實踐,使得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護理轉變滯後。此外,影響專科護士發揮其社會作用的可能因素是職責不明確、未分層使用和缺少來自管理層的支援等。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建議政府、醫院應給予專科護士充分的施展空間,如平臺支援、制度支援、學習支援、待遇支援,促進專科護士各種角色功能的發揮,增強其崗位的社會定位和專業價值,提高社會認同。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2日 07版)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