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百姓“飯碗” 固民生之本
【問計民生】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李慧
近日,擬新增的10個新職業公佈,其中,直播銷售員成了網際網路行銷師職業的一個工種。這迅速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網友們直呼“李佳琦、薇婭終於轉正了”“帶貨主播們找到了自己的工種”,甚至有一些求職者直言,自己也想成為一名直播銷售員,走進直播間為湖北帶貨、為深度貧困地區帶貨。與此同時,線上教育、視頻會議、遠端辦公等日漸流行,提供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
無論是新職業,還是新就業形態,都意味著新的機會,對於穩就業、保就業而言有著積極作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如何?新冠肺炎疫情又給穩就業、保就業帶來哪些挑戰呢?
全國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
201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明顯高於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
2019年各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至5.3%之間,低於5.5%左右的預期目標。2019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2%,比上年末降低0.18個百分點,符合4.5%以內的預期目標。
高校畢業生“雲端”就業
“我找到工作了。”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學生張家超說,前段時間通過學校就業工作資訊平臺參加了“貴州大學2020年春季網路招聘會”,向心儀的單位投遞簡歷後,經過幾輪電話面試和視頻面試,最終被錄用。
疫情期間,很多應屆高校畢業生像張家超一樣,借助網路獲得了就業機會,還有一些學生正在積極參加“雲面試”。高校畢業生是保就業的重點群體。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將有874萬人,創歷史新高,加之受疫情影響,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對此,各單位積極採取多項措施,在“雲端”向畢業生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疫情對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來說無疑是一場大考。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等現象,更使得就業難度進一步增大。”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委員說。
蘇華委員認為,雖然有種種就業難題,但也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新機遇。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會轉危為機、搶抓機遇。比如,目前網際網路行銷、線上產業等存在較大發展潛力,醫療、公共衛生、康養等行業也充滿機遇。
“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要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能力,平衡就業心態和價值取向,理性確定職業定位和職業目標。”蘇華委員說。
關注中小企業,服務重點群體
就業,關乎百姓“飯碗”,也關乎經濟社會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代表認為,雖然疫情對今年就業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但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下,網際網路、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直播帶貨日漸火熱,為就業帶來了很多機遇。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目前市場上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還不充足,部分畢業生專業技能水準、創新創業能力與市場和企業的用工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就業難”與“招工難”並存。未來,我國產業將加速向中高端邁進,“機器換人”的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也會持續增加,崗位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
“保就業需要從穩定中小企業和關注農民工、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入手。”王樹國代表說,要及時出臺政策和幫扶措施,不斷提升人力資本,釋放人力資本紅利,更好地實現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解決結構性問題。
王樹國代表建議,要把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高校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地方企事業單位要擴大招聘規模。還要鼓勵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生予以補貼。
挑戰與機遇並存
“就業涉及者眾、覆蓋面廣,關係到千家萬戶億萬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委員說,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把就業放到“六穩”和“六保”之首,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努力實現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保持就業形勢穩定。
“今年以來,我國疫情得到較快控制,及時啟動復工復產激活了就業存量。”莫榮委員說,我國經濟潛能還有很大釋放空間,技術創新與應用正逐步取得突破,加上及時出臺一系列宏觀經濟和穩就業政策,經過努力,有望實現全年就業穩定向好。
莫榮委員建議將每年的9月1日設立為全國就業促進日,在這一天,全國統一組織開展招聘、培訓、創業促進成果展示等活動,激發勞動者的就業熱情和創新活力,幫助青年轉變擇業觀念,增強全體勞動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實現更充分更高品質就業目標。
代表委員們表示,挑戰是客觀存在的,但確保就業形勢穩定仍有很多積極因素。新動能方興未艾,服務業迅速發展,鄉村振興大有可為,這些都將拓展更多新的就業空間。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2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