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戰與機遇中探尋文化力量
【2020文話兩會】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范周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既總結回顧了我國2019年和今年以來的工作,也對2020年發展主要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可以看到,文化發展在報告多個板塊中均有體現,涉及文化市場主體、文化產業新業態、文化扶貧等領域的重要變化,值得關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新年伊始,我國就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兩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基於此背景,今年的報告用改革開放以來最短的篇幅,總結並回顧了來之不易的成績,回應人民群眾的民生關切,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充分展示出黨和政府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把握歷史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
牢牢把握人民群眾核心地位,以文化力量促進社會向上向善
更好地發揮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以人民為中心”是文化發展的根本所在。今年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等事業。報告還提出,通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等手段,使全社會充滿活力、向上向善。這一高度評價不僅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作用,也為文化建設和發展指明瞭方向。近年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陸續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基礎性需求,發展目標逐步上升到“從有到優”“從好到精”。下一階段,需要繼續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多措並舉提升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關注度、參與度、滿意度,更好發揮文化力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積極探索文化治理現代化新模式。進入新時代,國家文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成為重要任務。報告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支援社會組織、志願服務、慈善事業等健康發展。近年來,政府、社會力量、群眾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為社會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在建設並推動文化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要以創新為驅動力,勇於開拓進取,充分發揮廣大社會組織、志願團體作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與發展途徑。
文化賦能新型城鎮化、區域協同化進程。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入高速增長期。一方面,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文化是城鎮的靈魂,“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建設更加宜業宜居的新型美麗城鎮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文化建設品質,提升文化服務水準,充分發揮文化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潤滑劑作用。另一方面,報告指出“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在協同建設發展的總體思路下,文化產業將有效推動城鎮化發展從“點”到“線”到“面”,逐步形成高品質的“帶狀”發展模式。
全球疫情背景下,以新思路推進國際文化貿易
守牢國家文化安全底線,推進國際文化貿易高品質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於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較大,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在此背景下,報告提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對於文化產業而言,要牢牢守住國家文化安全底線,堅持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充分國際輿論環境,不斷提升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水準,推動國際文化貿易實現高品質發展。
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以人文交流合作更好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品質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思想引領與人文交流。因此,需要深入開展對“一帶一路”倡議理論內涵、建設框架、規劃實施與合作形式等的研究,提升理論高度。同時,還要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強化輿論宣傳的主動性,正確解讀“一帶一路”倡議精神,傳播“一帶一路”倡議的初心和理念,營造“中國倡議,多方共識”的良好輿論格局,促進各國之間的民心相通,從而深化互信、凝聚共識、推動共建、實現共用。
釋放數字經濟活力,開啟文化產業新篇章
技術賦能文化產業,數字經濟大有可為。今年的報告中提出,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推進智慧製造。這是“智慧+”連續第二年出現在政府報告中,充分說明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新業態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報告還指出,電商網購、線上服務等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出臺支援政策,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疫情期間,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線上休閒娛樂、即時通信、社交電商等行業既滿足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又拓展了新的消費場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數字經濟展現出的創新規模和發展速度必將對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起到更強的引領作用。
釋放新技術新業態潛能,引領文化產業變革。今年的報告中提出,擴大對新技術新業態的有效投資,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資訊網路,拓展5G應用。新基建也是第二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文化產業與新基建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新技術催生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快了傳統文化產業的迭代和升級。此外,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文旅行業也迎來了新的變革,智慧旅遊正在重塑消費者的體驗。另外,新基建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政府供給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重要參考,助力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讓創新創意源泉充分涌流。今年的報告中繼續提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僅是網際網路時代保護新興產業、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優化社會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僅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提高智慧財產權侵權者的違法成本,也要充分運用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手段,擴大其在智慧財產權保護領域的運用範圍,使得創新創造全流程的每個環節都有據可依,構建法律保障、執法監督、技術支撐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不能“缺位”
實事求是,打贏脫貧攻堅硬仗。今報告中提出,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解決好“三農”問題依然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在解決農民溫飽問題後,也要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準,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精神動力。
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鄉村興則國家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報告指出,繼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鄉村振興,既要用產業塑形,也要用文化鑄魂。鄉土文化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繼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延續我們的精神紐帶。鄉村文明建設要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通過鄉賢文化凝聚鄉情、留住鄉愁,讓廣大農民有精神歸宿,充分激發廣大農民在樹立文明鄉風和傳承鄉土文化的內生動力,讓鄉村文明建設真正發揮凝心聚力、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鄉村文化是理解中國文化的入口,鄉村振興文化不能“缺位”。(范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