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習近平這幾次重要講話,弄懂“大迴圈”“雙迴圈”
新華網記者 王子暉
【學習進行時】著眼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從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闡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問題,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面都給予很高的關注。
“大迴圈”“雙迴圈”有何內涵?黨中央作出這樣的戰略抉擇有何深意?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角度作出了深刻闡釋。
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
5月23日,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他深刻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7月21日,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進一步闡釋了提出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考慮,並強調了“大迴圈”與“雙迴圈”的內在邏輯關係。
8月20日在安徽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21日聽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他又對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提出極具針對性的具體要求。
8月24日,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從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相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
9月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又從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強調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此外,在習近平近期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黨外人士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上,新發展格局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
這一系列重要講話,習近平深刻分析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優勢、短板、重點等,從創新、開放、改革等方面提出要求,還著重強調了一些需要特別注意和把握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我們要弄明白“大迴圈”“雙迴圈”,習近平這幾次重要講話一定要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整個循環系統暢通,經濟發展就有利。反之,哪個環節阻滯,上下游都受影響。
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我國發展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日益增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習近平在政協聯組會上列舉了一系列不利局面,如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
另一方面,我國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更加凸顯,國內需求潛力巨大。習近平分析指出,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於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
國際大迴圈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迴圈活力日益強勁,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是我們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迴圈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強調,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在世界動蕩變革期,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唯有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如習近平所要求的那樣,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開頂風船,善於轉危為機,才能推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
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意味著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這個迴圈要暢通起來,就必須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特別是供給體系和國內需求要更加適配。
這些要求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新發展理念一脈相承。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近年來我們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才培育了立足國內市場的有利條件。
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強調,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面向未來,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上,習近平都從改革角度提出要求,而且是力度更大、層次更深、範圍更廣的改革。
同時,習近平著重講了創新的問題。他指出,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對我國這麼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講,如果動力問題解決不好,暢通大迴圈是難以做到的。增強發展動力核心在創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每次談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幾乎都要提到創新。
在政協聯組會上,他強調,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慧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在企業家座談會上,他強調,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他強調,要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準,維護產業鏈安全。
……
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習近平指出,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關鍵。
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新發展格局強調“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但“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也至關重要。
在不同場合,習近平反覆強調,厘清這個重要概念,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作。
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目的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從世界大勢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致力於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強科技領域開放合作,習近平一再強調,“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從我國發展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談了六方面重要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他強調,我們要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
習近平還指出,在推進對外開放中要注意兩點:一是凡是願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我們都要積極開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二是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煉就金剛不壞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