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創新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造福人類
“科學技術應該造福全人類。當前,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種挑戰。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加強科技創新與合作,促進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用的國際科技創新交流,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作出貢獻。”11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開幕,習近平主席的賀信彰顯了大國風範,讓世界吹拂起科技創新、共贏發展的勁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從“嫦娥”探月到“蛟龍”入海,從“天河”創造超算紀錄到“天眼”聆聽宇宙深處的聲音,從“墨子”領跑量子科技到“北斗”完成全球組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也一再證明了科技創新的關鍵性、基礎性價值。放眼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技創新大顯身手,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
“服務人民是科技創新的本質要求,各國都有權通過自身努力和國際合作從科技創新中受益。”中國是堅定的倡導者,也是務實的行動者。比如,中國“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國際化,這使得東盟國家、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都能分享北斗系統技術、產品和應用成果。再比如,中國計劃在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並邀請世界各國利用空間站開展艙內外搭載實驗等合作。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前會長馬丁巴斯托評價說,此舉史無前例,將給很多沒有機會進入太空的國家提供機會。更令世界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主席已經明確表示,中國願同各國分享包括5G技術在內的最新科研成果,並承諾待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科技發展並不是只為了自身,而是著眼于提升全人類福祉,正為解決和應對全球性發展難題和挑戰、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科技創新是一場不凡的征途,須在交流合作中勇攀高峰。我國高鐵裝備行業女總工程師梁建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須讓自己成為巨人。”在科技創新的疆場,無數科研人員灑下辛勤汗水、攻克道道難關,終於登上高新技術的峰巒,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讓自己成為巨人”,才能在重要領域搶佔制高點,成就創新鏈、激發新動能。不過,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技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堅持全球視野,加強國際合作,秉持互利共贏理念,就一定能讓更多科技成果造福各國人民,攜手勾畫出未來美好生活的新圖景。
科技創新需要智慧引領,共贏發展需要開放合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是中國“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向。以此為指引,不斷開拓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勢,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一個創新力更強的中國,必將更好地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的熱土,為世界復蘇發展和人類科技進步注入更大動能。我們也堅信,只要世界各國攜起手來,加強各領域創新合作,用溝通、開放和包容來破解發展難題,用科技創新為人類進步賦能,定能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