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兩院院士為什麼這麼難?
李 介
在國內科技界,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無疑是最受矚目的大事之一。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已于1月1日啟動,最近一些地方科協陸續對推薦人選進行了公示,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院士是我國科學領域最高學術稱號,是推動科學技術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耳熟能詳的,如開創祖國航太事業先河的錢學森,逆行出征、抗擊疫情的鐘南山,一輩子都想要豐收、端牢中國人飯碗的袁隆平……這些院士以畢生精力無私奉獻,用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創造出彪炳史冊的偉績。他們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深受人們尊敬愛戴。
鋻於院士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國內對院士評選極為重視,增選院士有一套非常嚴謹、細緻、科學、公平的評審流程。院士的增選過程,從當年的1月,一直要持續到10月,每個入選者都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經過相當嚴格的標準和複雜的程式。以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為例,當年的531位有效候選人中,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共222位,最終只有75位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比例僅為14%。當選兩院院士之難,兩院院士評選之嚴格,由此可見一斑。
用科學的態度和方式對待科學,在院士增選上,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和專業性。以工程院院士增選為例,最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提到,院士的標準和條件相關規定第一條,要求入選者必須“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提名和確定候選人,嚴格要求“通過院士或有關學術團體提名”,院士要對提名行為負責;在評審和選舉環節,對參加評審的院士在專業性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可以說每一個環節,都有科學的程式確保決策科學,並由專業的評審人進行把關,以確保入選者經得起專業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重要保障。
學高為范、行為士表。全社會關注科技動態,關注院士增選,是好事。這對相關部門開展評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確保評選專業、公正、透明,另一方面也要及時與公眾溝通,更有針對性地回應各種聲音,讓更多潛心科研的人獲得肯定,也讓公眾對兩院院士評選有更加全面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