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總書記首提的這一理論為何能指導創造“人間奇跡”?
熱解讀這是感人至深的一幕,也是歷史性的一刻。
2月25日上午,莊嚴肅穆的人民大會堂,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等頒獎。
“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重要經驗和認識總結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並評價其為“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
回首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發展史,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憧憬,再到孫中山“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夙願,擺脫貧困,始終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
近代以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到新中國成立後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實施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奮鬥。
而今,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歷史性地得到解決。縱覽古今、環顧全球,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幾億人脫貧。
制勝的理論源於真誠樸實的為民初心,亦源於實事求是的脫貧實踐。
從黃土地上走來的習近平,始終和“平凡的世界”中的父老鄉親心連心。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時,他最大的願望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到了河北正定,他甘冒風險也要摘了“高產窮縣”的帽子。在福建寧德,他帶領探索“弱鳥先飛”的脫貧路。一直到浙江、上海,再到中央,扶貧這件事,他始終“花的精力最多”……
8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頂風雪、冒酷寒、踏泥濘,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以不停歇的腳步丈量著貧困角落,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先後調研指導20多個貧困村,訪貧問苦的每個細節都融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使命情懷。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在茶園考察脫貧攻堅情況。
人們始終記得這樣一張照片。照片中,習近平總書記面帶微笑,向茶農們走來,在他身後,是陜西省委書記、安康市委書記、平利縣委書記、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
這張照片定格了“五級書記”共抓扶貧的瞬間,也體現了“全黨動員促攻堅”的決心和領導力。
十八洞村的村民還記得,總書記在苗家黑瓦木樓前一小塊平地上,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總書記形象地指出,“手榴彈炸跳蚤”是不行的。抓扶貧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要一件事一件事做。
“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提出,源於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挂帥、親自部署、親自督戰,最終指揮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實踐。
脫貧攻堅戰已經取得全面勝利,而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又一項重大任務。
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要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在總書記指引下,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凝聚起團結的力量,必定無往而不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