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 | 五年規劃彰顯制度優勢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今年全國兩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審查、討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五年規劃,詮釋著中國制度和中國之治的獨特魅力。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下一個五年、十五年,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貫穿規劃綱要草案全文,鮮明彰顯高品質發展主題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7%;5G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前瞻佈局6G網路技術儲備;新增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運營里程3000公里……3月5日提請審查的規劃綱要草案,通篇貫徹新發展理念和高品質發展要求。
作為指導今後五年及十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草案全文共19篇、65章。核心的重大戰略任務涉及17篇,圍繞五大發展理念,覆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不少提法為首次出現或首次特別突出強調。
比如,在“經濟發展”指標中沒有設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預期性指標,而是強調“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這樣的設定,有助於從大勢上把握宏觀經濟基本態勢,也給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重要基礎”。
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國際迴圈提升國內大迴圈效率和水準……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規劃綱要草案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規劃了“施工圖”。
“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是‘迴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要暢通迴圈,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堵點和梗阻,關鍵在改革,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國民經濟迴圈效率,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主要是把國之大事和關鍵小事相結合。”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說,針對引領未來發展、關鍵性的、被“卡脖子”的重大攻關項目,將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按照“揭榜挂帥”的要求予以推進。
“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構成了規劃綱要草案的邏輯主線,體現著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深邃思考。”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說。
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以貫之
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就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未來30年將是我們完成這個歷史宏願的新發展階段。這是今年全國兩會審查、討論“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的歷史坐標。
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迎接一九五三年的偉大任務》公佈了一則重磅消息,我國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把“計劃”改為“規劃”,反映了從計劃經濟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回顧已經實施的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中國發展的脈絡清晰可見:
“一五”計劃的實施,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三五”至“五五”計劃的實施,為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做出巨大貢獻;“七五”計劃後,我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併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善於制定實施五年規劃,總能在時代的激流中開闢出屬於自己的航道?答案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勾勒出中國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也貫穿著百年大黨一以貫之的主題: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從根據黨中央建議制定,到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向全社會公佈實施,五年規劃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五年規劃確保了國家發展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
編制五年規劃,主要目的是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目標,規劃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佈局、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發展指標。這是各級政府各部門部署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的藍本。各級政府據此動員配置全社會資源、規劃重大項目、出臺重大政策、提出重大改革舉措,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在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看來,“這就是中國模式獨特的魅力,你可以大致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地區以及整個國家今後五年乃至十五年將發生什麼變化。”
從根據黨中央建議制定,到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後向全社會公佈實施,五年規劃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這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生動實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 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