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再赴福建考察,這些關注點一以貫之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來的?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從1985年到2002年,習近平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他在福建的探索和實踐有著穿越時空的意義,成為他治理今日之中國重要的源頭活水。辛醜仲春,習近平再赴福建,透過他一以貫之的關注點,可以看到他對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的謀劃,也可感悟他對八閩大地歷久而彌深的情懷。
改革創新一以貫之
今年全國兩會之後的首次考察,持續了四天時間。從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每天的考察行程,都與改革創新密不可分。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推動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改革創新舉措。這次考察期間,他再訪改革“試驗田”,“驗收”改革成果,作出關鍵指點。
林改
福建多山、多林、多綠,但林業工作一度是“只見林、不見人”,忽略了林農利益。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赴率先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武平縣調研。他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讓老百姓真正受益。武平縣由此成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林改也上升為國家決策。
1989年2月16日,習近平出席寧德地區林業工作會議。
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在沙縣實地調研林權改革。他指出,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醫改
福建三明以醫改聞名全國,發源於這裡的“三醫聯動”“兩票制”等舉措,先後上升為國家醫改的頂層方案。三明醫改雖然是在習近平到中央工作後開啟的,但他在關鍵時刻讓這一改革吃下了“定心丸”:總書記曾多次在重要會議上肯定三明醫改經驗並要求總結推廣。
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再次為三明醫改點讚: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鑒。
沙縣總醫院住院樓一層大廳(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科特派”
在武夷山深處,與總書記在茶園的一次相遇,讓一支誕生了22年的“神秘隊伍”廣為人知,這就是科技特派員。發端于福建南平的“科特派”制度,是習近平當年關心指導、總結提升的工作機制創新。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再次明確,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
劉國英是南平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員。(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創新不問“出身”
每次到福建考察調研,習近平都要到企業看一看,重點關注自主創新。這次在福建福光公司,總書記詳細了解企業技術創新等情況。他強調,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總書記還發出了“招賢令”: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援誰。
3月24日,總書記到福光公司考察。這是當天活動結束後,福光公司員工在大樓前合影留念。(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從當年在福州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到七下晉江總結“晉江經驗”,從倡導 “一棟樓辦公”“馬上就辦”,到打響全國治理餐桌污染第一戰,習近平始終是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干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十四五”時期,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我們要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這是習近平福建之行的“改革足音”。
高品質發展一以貫之
3月25日上午,這次考察的最後一項活動是聽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併發表重要講話。對於福建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習近平始終牽掛於心。
這次考察的前兩天,習近平分別調研了茶產業和小吃產業。這也是他當年就關心指導過的特色產業。2000年,他在大田縣元沙村考察茶產業時囑咐,茶產業要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向深度加工發展,提升茶葉品質,打響本地品牌。
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來到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武夷山。他指出,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
燕子窠生態茶園(總臺央視記者章猛拍攝)
這些年,沙縣小吃在習近平的指導下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推進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的轉型升級。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在沙縣夏茂鎮再次“支招”:沙縣小吃在現有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還要探索,還要完善,還要辦得更好,繼續引領風騷。
夏茂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館前(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距離鏡頭最近的沙縣小吃是甜燒麥。(總臺央視記者許達拍攝)
20年前,習近平作出建設“數字福建”的戰略決策,親自擔任“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讓福建駛入了數字經濟的快車道。去年,福建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佔GDP比重近半。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強調,要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在聽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習近平為福建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取得更大進步,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更大作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
生態保護一以貫之
生態對福建有多重要?習近平曾經這樣回答:“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
郊野福道觀景平臺上,可遠眺福州新貌。(總臺央視記者魏建拍攝)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著力抓了幾件事。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域之一。習近平先後5次赴長汀實地調研,持續推動水土流失治理。經過30多年攻堅克難,當地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長汀經驗”。
莆田的木蘭溪曾經水患嚴重。22年前,習近平指揮推動木蘭溪流域治理,通過“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讓老百姓告別了水患。木蘭溪成為全國第一條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河流,堪稱治水典範。
世紀之交,習近平提出生態省建設戰略構想,2001年成立了福建省生態建設領導小組,他親自擔任組長。當年的一系列努力,為福建榮列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長期保持森林覆蓋率全國首位、成為清新福建的“生態優等生”,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2年4月8日,習近平在南平邵武市和平古鎮考察。
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踏訪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山郊野公園等地,再次強調,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總書記還專門指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佈局,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培根鑄魂一以貫之
2014年10月,根據習近平的親自提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召開。習近平在會上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強軍之魂,鑄牢軍魂是我軍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特殊的地點,特殊的安排,彰顯了習近平對於歷史文化資源的看重,對於培根鑄魂工作的看重。
習近平的這份看重,一以貫之。這次考察期間,他專門來到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園。總書記這樣發問: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朱熹園內(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批示保護了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三明市萬壽岩,推動了重要文化名片——福州三坊七巷的保護。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造訪了三坊七巷。他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
坐落于福州的閩江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之一是創辦于1984年的閩江職業大學。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曾兼任該校校長6年時間,他當年提出的辦學理念延續至今。
3月25日上午,習近平重訪閩江學院。在校園廣場上,他對大學生們說,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一代責任在肩。希望同學們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
△閩江學院(總臺央視記者程鋮拍攝)
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全黨展開。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期間強調,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做到學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他提出,要弄清楚“三個邏輯”、做到“四個深刻領悟”。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唯有守住我們的根和魂,才能不忘來時的路,看清腳下的路,堅定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