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神醫”抹黑中醫屢禁不絕 亟須“扶正祛邪”

2021-03-31 08:52: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近期,多名假神醫信誓旦旦“違背祖訓”“無償獻出秘方”的視頻備受關注,再一次極大傷害了公眾對祖國傳統醫學的信任與信心。相關部門及時採取措施,調查“神醫”及其代言的“神藥”。

  邪氣不祛,則正氣不彰。業內人士呼籲,一方面要持續正本清源,建立長效機制,堅決打擊利用公眾對中醫藥的喜愛信任,進行欺騙牟利的行為。同時,中醫藥行業也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讓公眾身邊有更多的好中醫,讓“神醫”“神藥”不再有生存土壤。

  “神醫”“神藥”屢禁不絕抹黑中醫形象

  “我反覆思想鬥爭了一個月,終於做出了一個違背祖訓的決定,把祖傳秘方無償獻給了國家。”重復類似的話術、代言各種來路不明的“中藥”、宣稱能包治疑難疾病,近日,中醫張文榮與其他40多名假“神醫”為多款“神藥”代言的視頻被剪成合集,被網友熱議並戲稱為“神醫宇宙”。

  這些“神醫”在鏡頭前穿著中山裝或誇張的民族服飾,兜售著各種所謂“古方”“秘制”神藥。蒙古族服飾、苗族服飾,各種民族傳統醫藥被悉數代言。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白髮蒼蒼的“神醫”“老醫生”都是群眾演員,其中個別如張文榮這樣有行醫資質者,欺騙性和危害性更大。

  早在張文榮和“神醫宇宙”出現之前,近年來最知名的一位“神醫”是三年以9個身份活躍在多個節目的劉洪濱。2017年7月,當時的國家工商總局集中公佈了一批典型案例,10家電視臺因播“神醫劉洪濱”廣告被罰。然而,一個“劉洪濱”倒下,近40位操著同樣臺詞的“張文榮”們又出現了。

  “神醫”“神藥”傍名家、裝名醫、“治百病”,這些建立在虛假矇騙之上的產業鏈,卻實實在在抹黑了中醫形象,傷害了公眾對祖國傳統醫學的天然信任和深厚喜愛。“神醫”們聲稱“祖傳秘方”能短時間內有效治療多種在正規中西醫領域的疑難雜症,為了讓更多患者受益等“崇高理由”,“無償將秘方獻給國家”。假借獻“給國家”之名,為來路不明的中藥和保健品“背書”,嚴重損害了公眾對中醫藥的信任,誤導了公眾對醫學的科學認識。

  目前,北京鶴年堂中醫醫院、北京金典糖尿病醫院等張文榮曾多點執業的民營醫院已與其解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已聯合對“神醫宇宙”開展調查。

  “神醫宇宙”絕非個例。儘管已加大了處罰力度,近年來各類假借中醫之名,矇騙群眾的劣質藥品和保健品仍層出不窮。

  一批“張文榮”被查後幾大行業問題仍待解決

  近年來,無論是對劉洪濱還是張文榮,輿情發生後,有關部門都及時採取了處理措施,但不正規的中醫藥保健品和“神醫”仍難免“春風吹又生”。隨著“銀發經濟”的崛起,中醫藥養生保健成為資本緊盯的一塊蛋糕,不少老人甚至因此傾家蕩產,家庭關係破裂,幾大行業問題仍需從根本上解決。

  一是媒體監管難,從電視螢幕轉戰手機螢幕。記者梳理髮現,在這些“神醫”的背後,存在多條灰色產業鏈,一些傳統媒體“同流合污”,操盤的公司賺得盆滿缽滿。近年來,電視媒體普遍面臨收視率下降等經營困境,有的媒體劃出了大量廣告時段,讓一些“神醫”“神藥”廣告有了更多生存土壤,甚至有製作班底將正規養生節目的主持人“挖走”,參與“李鬼”節目的錄製。一些“神醫” “神藥”與時俱進,侵佔新媒體短視頻平臺,一些保健品行銷廣告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流傳,包裝成“養生文化”等名義,誘導老年人購買,具有更強的隱蔽性,為監管帶來更大挑戰。

  二是保健品“重審批,輕監管”帶來可乘之機。北京中醫藥大學醫院管理處副處長周春宇認為,我國對保健品的市場監管一直實行的是“重審批,輕監管”的模式,容易導致保健品企業受利益驅動鑽漏洞牟取暴利。保健品的監管、虛假廣告的監察等分屬不同部門。不少保健品由於歷史原因,功效不甚明確,對於保健品的功能,以及功能得以實現的原料、成分、工藝等方面,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一些保健品依靠虛假宣傳、誇大功效作為生存之道,形成產業鏈。

  三是中醫領軍人才存在斷層,導致部分公眾過於迷信“白鬍子”。天明國際投資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姜明表示,由於工資低、就業前景等問題,當前中醫藥的人才缺乏,現在中醫藥的人才只有15萬人,百姓身邊的基層中醫藥人才缺乏。一些年輕醫生為了就業容易,學中醫但不幹中醫,不少成了醫藥代表。中醫資質缺乏透明度監管,導致傳媒成為驗證資質的重要渠道。同時,網際網路時代,公眾接受的涉中醫宣傳信源廣、消息種類五花八門,缺乏官方權威的資訊渠道。

  發展中醫藥“扶正”方能更好“祛邪”

  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曹洪欣等專家認為,“神醫宇宙”等事件層出不窮,對中醫信任造成了嚴重消解,不僅提示保健品、中醫藥等行業監管亟須補漏洞,也反映出中醫藥行業亟須“扶正祛邪”,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做強基層等方式,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簡便驗廉等優勢,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守護增強公眾對中醫藥的信任和信心。

  中藥保健品行業需加強行業自律和自身建設。中醫藥往往是通過復方配伍綜合發揮作用,一些作用機制和藥理研究並不明確,加上中醫藥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和群眾基礎,讓中醫藥治療存在較大的“想像空間”。專家建議,中醫在加強文化自信、避免“用西醫的尺子量中醫”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建設和行業自律,避免公眾希望通過中醫藥治病、保健的心理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被“謀財害命”,貽誤病情。

  多部門應聯合建立持續長效監管機制。“假神醫”“假神藥”往往通過媒體、網路平臺跨地區產生影響,其監管涉及市場監管、中醫藥、衛健等多個部門,要避免在運動式治理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尤其是對一些養生保健產品轉戰新媒體短視頻平臺的現象,亟須建立多部門協調的長效監管機制,常態化織密監管網,同時進一步暢通群眾監督舉報渠道,確保百姓擁有安全健康的消費環境。

  進一步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當前,很多基層中醫藥服務供不應求,亟須進一步鼓勵青年中醫藥人才到基層實踐鍛鍊,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中醫藥服務,從而讓“神醫”“神藥”“江湖遊醫”等沒有生存土壤。一些公眾希望,除每個醫院的專家出診資訊之外,隨著多點執業的發展,希望能有便捷渠道對中醫診所、中醫資質進行驗證,加強中醫行業便民政務服務體系建設。(記者 林苗苗 吳文詡 王君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