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網評論員: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準和品質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準和品質。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抓住歷史機遇,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更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關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品質。高等教育必須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重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等教育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各部分具有內在的相互依存關係,應當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應當完善以健康學術生態為基礎、以有效學術治理為保障、以產生一流學術成果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應當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鼓勵自由探索,敢於質疑現有理論,勇於開拓新的方向,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從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關鍵是建設一支高水準的師資隊伍。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水準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準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準的創新成果。大學教師對學生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職責。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教師要研究真問題,著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致力於解決實際問題,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當代中國青年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廣大青年要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鬥、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實學實幹,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在攀登知識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負時代重任時行勝於言,在真刀真槍的實幹中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