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添磚加瓦”,這所大學這麼幹
本報記者何欣榮、商意盈
倡議發起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與浙江省共建之江實驗室、與上海市共建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聯手繁星公益基金在上海設立繁星科學基金……最近幾年,在長三角科創版圖上,浙江大學表現活躍,串起了高校、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個主體。
根據2020年末印發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到2035年,長三角要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在長三角科創共同體的建設過程中,一流大學要展現什麼樣的大擔當?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
創新長三角將在世界版圖上隆起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科技創新是各國各地決勝未來的關鍵。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佈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創新力全球排名為第14位,與2019年持平,仍然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2位。
“從科技史來看,每80年到100年世界的科技中心就會改變。放眼未來科技創新版圖,世界創新中心除了歐美,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也將成為一個重要增長極。”吳朝暉說。
吳朝暉認為,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是當前中國創新主要集中的三個區域。以長三角為例,這裡集中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長三角建設科創共同體提供了基本盤。“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三省一市創新資源的匯聚和連接更加頻繁,能級不斷提升,有能力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在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中,吳朝暉認為要特別重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作用。他談到,浙大正在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生態文明與環保創新、設計育種等多個領域推進“創新2030計劃”,力爭在“從0到1”的基礎研究、“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產生重大原創成果。比如其中的量子計算與感知會聚研究計劃,已成功研發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助力中國學者躋身世界量子計算第一梯隊。
以“拉長長板”的思路開展協同創新
一條G60科創走廊,串起滬蘇浙皖九個城市,聚焦人工智慧、整合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七大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近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發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提出到2025年,G60科創走廊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
G60科創走廊是長三角建設科創共同體的一個生動注腳。上海綜合優勢突出,江蘇製造業發達,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安徽創新活躍、生態資源良好——縱觀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創新上各具特點,這為科創共同體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
在吳朝暉看來,長三角打造科創共同體,意味著三省一市將在全球範圍內打造更多的優勢競爭領域,既可以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不同創新環節進行強強合作,也可以在上下游產業鏈等不同創新階段開展協同創新。
在區域創新資源的聯動上,按照“優勢互補”“拉長長板”的原則,長三角可以疊加不同省市的創新優勢,打通前沿的創新鏈與全鏈條的產業群,匯聚三省一市的資源進行整合攻關。
“未來的情形是,優質創新資源在長三角各地分佈式集聚。比如,某個前沿領域的頂尖創新資源在上海,但一流的應用場景可能在安徽。又比如,上游最好的創新要素可能在浙江,下游最好的創新要素卻在江蘇。”吳朝暉說。
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上,長三角可以在創新主體上推動強強聯合,在創新生態上實現好中取優、在創新能力上推進高原築峰。
“在科技強國建設中,創新型大學既要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內在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要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外在的重要聯結紐帶。”吳朝暉說。比如浙大先後與浙江省政府共建之江實驗室、與杭州市政府共建杭州國際科創中心,還發起組建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聯合區域內“雙一流”高校共建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共引高層次創新人才。
成立一年半以來,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內的五所高校聚焦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共同謀劃發佈了兩批10個重點合作項目,在不同領域取得了紮實成效。
學科交叉融合 政產學研高效互動
與吳朝暉院士交流,融合、互動是他口中的關鍵詞。這樣的意識,在浙江大學與上海方面的兩個合作項目: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和繁星科學基金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是浙江大學與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家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以“計算+”為核心使命,旨在推動多學科、多領域、多行業的交叉融合,助力國家人工智慧創新發展“上海高地”建設。今年3月,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和繁星公益基金簽署捐贈協議,設立“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學基金”,首期1億美元捐贈資金,將用於“計算+生物醫療”“計算+農業食品”和“先進計算”三個創新實驗室的科研項目。
作為國內一流的電腦專家,吳朝暉說,以“計算+”為特徵的智慧化革命,進一步推動了演算法、算力在資訊、生命、物質等學科領域的滲透式運用,正在加快構建人、物理世界、智慧機器、數字資訊世界的四元空間。“新的研究範式,將為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解決‘卡脖子’問題等提供全新的方法論。”
以往的基礎研究,有賴於政府資金的投入。繁星科學基金則是政府、高校和市場力量合作的產物,基金出資方是浙江大學校友、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發起的繁星公益基金,繁星科學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則由吳朝暉擔任。
吳朝暉認為,繁星科學基金體現了政產學研攜手推進高水準科技創新的新思路。“政府可以為基金運作提供稅收減免、產業對接等政策支援;高校可以匯聚高層次人才和優質創新資源,做好科研項目的組織動員等工作;企業可以將一線的研發需求反饋給基金,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和高水準成果轉化。在‘四個面向’中推進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可以打造更加緊密的高能級政產學研創新聯合體。”
市場力量的加入,不僅使基礎研究得到了更加充足的資金支援,也可以將市場化的理念和手段引入到科研的組織管理、經營運作、需求對接等各方面,從而提升研究效率。
“從國內外的實踐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將目光轉移到科技創新事業,尤其對‘從0到1’的基礎研究表現出濃厚興趣。這種時代趨勢,將加速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社會創新的聯動,推動創新成果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吳朝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