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觀察丨數百萬人失業 企業卻招不到人 撲朔迷離的美國就業市場
美國勞工部當地時間20日發佈數據,美國單周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繼續穩步下降至44.4萬人。不過,結合近期的一系列數據來看,美國就業增長喜憂參半,而且出現了大面積失業情況下勞動力反而短缺的新現象,這使得美國的經濟復蘇前景面臨不確定性。
大量人員失業,企業卻招不到人
上周,美國公佈了4月份的就業數據——非農就業增加26.6萬,在疫情暴發前,這是一個不錯的數據,但就在3月份,美國新增非農就業77萬,而4月份卻跌落至26.6萬,對於就業市場來說可謂是一腳“急剎車”。
而根據勞工部和私人招聘網站的數據,今年春天,美國的崗位空缺數量比疫情暴發前還要多,很多大型企業都抱怨招不到人,同時卻仍有數百萬人失業。
△相比疫情前的高點,美國非農就業人口還有800萬的缺口(圖片來自《華盛頓郵報》)
為什麼一方面有大量失業人口,另一方面還有大量崗位空缺?
失業救濟造“懶人”?
對這個現象,美國兩黨進行了不同的“解讀”。民主黨人認為,4月份就業數據顯示市場復蘇疲弱,經濟仍需要政府插手救助。反對福利社會的共和黨則認為,正是政府過多的救助導致了“懶人效應”——有失業救濟金可領,人們沒有動力去找工作。
疫情暴發後,特朗普和拜登兩屆政府總共推出了超過5萬億美元的經濟紓困計劃。僅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救助計劃,就向每名納稅人直接支付1400美元,無論該納稅人是否失業。
△美國網友照片:得州一家麥當勞餐廳張貼告示,因為“沒人願意再工作了”,人手短缺請顧客耐心等待
“沒人願意再工作了”——一些媒體以此為標題報道當前的勞動力短缺,促使不少州政府重新審視失業救濟。
截至20日,至少有21個共和黨主導的州決定削減失業救濟,通過這種方式“逼”人們回去工作。本週,得克薩斯州、印第安納州相繼宣佈將於6月份停止提供補充失業救濟。俄克拉荷馬州更有“高招”,為了激勵領失業救濟的人回去工作,州長宣佈對前2萬名找到新工作的人提供每人1200美元的“獎勵”。
左派輿論:錢讓資本家掙走了
在是誰造成了人們不願回去工作這個問題上,美國社會輿論再次展現了分裂。不少左派媒體認為不能把“鍋”甩給政府救濟,人們不願意回去工作,一方面還存在對疫情的擔憂,另一方面是因為收入太低。
持這種觀點的《紐約時報》認為,企業提高工資水準,人們自然就會選擇工作,這是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這一判斷的依據是,70年代以來,美國人工資收入佔GDP的比重就一直在下降,遠遠趕不上企業利潤的增長(下圖),而“幾十年來,除了富裕階層以外,其他群體的收入增長速度都很緩慢”。因此,並不是美國經濟出了問題,而是“企業高管把給工人較低的薪水當成了理所當然”。
△美國企業利潤增長遠遠超過人員工資增長(數據來自聖路易斯聯儲銀行)
年初以來,美國一些地方出現了爭取最低15美元時薪的抗議。一些在餐飲店等低收入崗位工作的勞動者不願繼續受盤剝以及承擔疫情風險,要求提高工資(下圖)。
左派智庫世紀基金會(The Century Foundation)指出了一個現象:失業情況最嚴重的是那些低薪勞動者(主要是服務業),其中非洲裔和拉美裔佔很大的比例,例如南卡羅來納州領取失業救濟的有一半是非洲裔;而抱怨招不到人的往往也是這類低薪企業,這是就業市場的矛盾。很多州草率取消補充失業救濟,打擊的反而是就業弱勢群體。
就業供求再匹配?
不過,也有市場分析觀點認為,把勞動力短缺歸結為“為什麼這些企業不加薪?”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問題。美國面臨的是就業市場的一次重新洗牌。
《華盛頓郵報》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人都想換個活法兒,希望自己的生活與疫情前有所不同。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有66%的失業者“認真考慮過”換工作甚至換個行業。例如,過去在餐館打工或從事旅遊行業的,希望能在倉儲或房地產行業找個更高薪水的工作,或者希望工作更穩定,防疫風險更低。經濟學家將這一現象稱為“就業重新分配造成的摩擦”,人們需要時間來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新工作,或者說他們在新崗位需要什麼技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就是技能不匹配,“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把一個快遞員訓練成一個IT專家”,經濟展望集團經濟學家伯納德·鮑莫爾(Bernard Baumohl)說。
另一方面,企業也正在重新評估人力需求。經歷過疫情後,一些工作崗位可能會大面積萎縮,例如酒店值班人員、代客泊車、收費員以及那些可能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作。過去的一年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經濟,改變了許多美國人的工作生活。這種涉及企業和員工雙方的重大重新評估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就業供求的再匹配。(央視記者 王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