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人士熱議《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現實意義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溫馨)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在2日結束的中俄智庫高端論壇上,與會中俄人士表示,條約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仍具現實意義,雙方應深挖中俄各領域合作潛力,開闢更廣闊合作空間。
為期兩天的中俄智庫高端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聯合主辦,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在北京、莫斯科舉行。中俄高級外交官、知名學者圍繞“中國與俄羅斯:新型大國關係的典範”“後疫情時代中俄合作的優先方向:貿易、科技與金融”“思想庫交流合作:中俄關係發展新動力”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說,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俄相互堅定支援、緊密合作,詮釋了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深刻內涵,樹立了國家間關係的典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立的世代友好理念和新型國際關係原則在雙邊關係發展中得到忠實踐行和充分彰顯。中俄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成為推動國家關係民主化、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的中堅力量。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伊戈爾·伊萬諾夫說,20年來,以條約為依託,雙邊關係實現了質的飛躍,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和最高水準,成為睦鄰、互利、平等合作的典範。當前,兩國完全有條件繼續開展各領域雙邊合作,並有效維護各方利益,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說,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具有強大的發展韌性和持續的合作動力,具有全面、牢固、堅韌、成熟等新特徵。條約的簽署不僅助推兩國合作的不斷深化,也擴大了兩國合作的空間領域。
目前,中俄雙方已商定將《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期,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教授謝爾蓋·盧賈寧認為,條約應超越雙邊合作範疇,成為維持全球和地區平衡的工具。條約的延期將進一步深化兩國合作,也有望給更多國家帶來機遇。
論壇期間正式發佈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共同組織編撰的《慶祝<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文集》。文集分別以中文、俄文在中國和俄羅斯出版,深入闡釋了條約的歷史背景、時代價值,全面總結了中俄關係發展的經驗,為中俄關係不斷育先機、開新局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