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情謳歌科學家精神

2021-06-10 10:06: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科普的重要作用被歷史性地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在廣大青少年中間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對於提高我們國家的整體科學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國家一直呼籲科研人員要積極投身科普工作,為提升全社會對科學的認知和興趣作出貢獻。其實,文藝工作者也是科普工作的主力軍。好的科學文藝作品,具有生動的表現力和強大的感染力,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科學知識傳遞給社會,收穫良好的科學普及效果。

  近日,我讀到一套由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先生主編,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力量·講給孩子的科學傳奇”系列圖書,感到眼前一亮。這是一套寫給青少年的展示中國近年來重大科技成就,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報告文學叢書。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水準。整套書包括五部作品,分別是何建明的《伶仃洋上大寫的“人”字》、陳新的《向著大海最深處》、龔勝輝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胡平的《續寫奔月的神話》,以及王宏甲、蕭雨林的《你的眼睛能看多遠》。這一次,幾位作家傾心為青少年創作適合他們閱讀的報告文學作品,且選取我國重大科技項目作為創作題材,值得稱讚。

  幾位作家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宏大的創作視野,為作品的文本品質和藝術水準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們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深入淺出的講述,讓廣大青少年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深入了解我國幾十年來取得的這些重要科技成就,深刻體會默默奉獻、為國家科技創新建立功勳的科學家之精神。

  我們的國家從積貧積弱到全面小康,從科技落後到建成世界強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珠港澳大橋的建設,彰顯了我國一流的橋梁建設能力,被譽為“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蛟龍號”在7000米的深海向“神舟九號”發出祝福的信號,舉國振奮;“北斗”導航系統讓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千里眼”;“嫦娥”探月工程讓中國的奔月神話成為現實;“中國天眼”開啟了探索宇宙奧秘的新篇章。

  在這些重大項目的背後,是以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為代表的中國工程師們的艱難攻關,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主駕駛員唐嘉陵的不懈追求,是“北斗總師”孫家棟等科學家的攻堅克難,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人的孜孜以求,是“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全身心投入,更是無數科學家付出的心血、汗水、奉獻和犧牲。這套“中國力量”叢書,就是把一個個科技傳奇向青少年娓娓道來。

  這個系列的五部作品,分別講述了五個項目科研團隊的感人故事,為廣大讀者展現了科學報國、勇攀高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科學家群像。那些科學家身上都有一種追求真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以及舍小家為大家、服務人民、為國爭光的家國情懷。“中國力量”叢書用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將這些精神傳遞給廣大青少年,引導他們學習科學家精神,立志科學報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作者:周忠和,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