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底線思維構築生態文明基石

2021-06-22 09:4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生態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5年前,同樣在青海,他留下“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的囑託。其中所內含的思想,是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新的發展要求條件下,對生態環境進行新的認識與思考的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是發展前提,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依賴自然資源與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構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環境為我們提供生產要素、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空間載體以及污染與廢棄物的消納場所。從國家間分工的比較優勢看,生態環境既決定著一個國家初始發展階段的基礎優勢,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可能的產業結構及發展後勁。可以說,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髮展,維持生態環境就是促進發展,堅守生態環境底線思維,才能有發展縱深。

  生態環境是發展保障。生態環境保護是高品質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提升生態環境品質、保持生態環境安全,是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適應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近來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佈局並提出確切的減碳目標。這就要求我們把控環境資源開發,把握利用與保護的臨界條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環境資源的效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以底線思維構建生態文明基石。

  妥善處理生態和民生的關係,實現生態保護和民生保障相協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農畜產品標準化、綠色化生產,做大做強有機特色產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引導生產生活方式轉變,選擇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提倡生態迴圈的生活理念。要推動國家戰略落地生根,依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推進差別化戰略措施在地方的實踐,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搞好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與均衡,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顧此失彼。要充分發掘迴圈經濟實踐模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借鑒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宜疏則疏,宜堵則堵,疏堵結合。這既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約束的尊重,也是推動區域產業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實事求是,把握好不同區域“轉”與“停”的時機。生態保護區已經運作的經濟發展項目必須停下來;生態脆弱地區或者生態恢復區的傳統型經濟發展項目必須主動轉變生產方式。在“轉”與“停”的過程中,要把高品質發展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與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機結合。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正是高品質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無論是踐行“兩山論”的發展理念,還是促進高品質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構築生態文明基石,是對國家民族與子孫後代負責,終將增益人類共同福祉。(作者:王昌海,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