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航太探索:去往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2021-06-23 09:0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航太探索:去往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5,4,3,2,1!”“點火!”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18時48分,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太員順利進入天和核心艙。

  茫茫太空,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而通向這歷史輝煌一刻的,是無數默默奉獻的航太人開闢出的攬天征途。

  中國航太創建65年來,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太、北斗導航、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為代表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隨著對關鍵技術的持續攻關,中國在對浩瀚星辰的征途中,逐步具備了全面的宇宙空間探索和應用能力,不斷標注著中國航太發展的新高度。

  1 獨立自主,創立中國自己的航太事業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讓一曲悠揚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並由此叩開了探索浩渺宇宙的大門。

  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敏銳地看到了航太科技工業在國防建設、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對科技進步、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果斷決策,創立了中國的航太事業,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把發展航太技術納入“863”計劃。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基礎仍然薄弱。面對高投入、高難度、高風險的載人航太事業,我們沒有望而卻步,而是毅然迎頭追趕。面對一些國家處心積慮對我國實施嚴密技術封鎖,我們沒有被擋住、摁住、掐住,反而更加堅定地走上了獨立自主發展之路。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啟動,並確立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在黨的領導下,我國載人航太事業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作,先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用不到30年的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

  在這背後,是千千萬萬航太人的默默耕耘和無私奉獻。據統計,在載人航太工程中,直接參與其中的研究所、單位上百家,配合單位上千家,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實施載人航太這樣宏大的工程,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沒有全國大協作,是不可想像的。”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航太事業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發出了“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的偉大號召,為我國航太事業發展和航太強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

  在黨的關懷下,中國航太一步一個腳印奔赴日月星辰。2020年,中國共實施39次發射任務: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實現了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圓滿收官,為中國長期穩定獲得高分辨全球遙感資訊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航太報國和科技強國的實踐中,中國航太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也邁得更穩更遠。

  2 不斷創新,實現一個又一個重大跨越

  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從北斗服務全球到空間站開始運作,一枚枚火箭騰空而起,一顆顆“中國星”閃耀寰宇。65年來,中國航太事業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實現了一個個重大跨越,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

  此次中國航太員入駐天和核心艙,正是對中國科技自主創新成果的檢驗,開啟了中國逐夢空間站的新階段,也邁出了中國太空“長征”的新步伐。

  遙想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儘快發射我國第一艘神舟飛船,“神舟”團隊採取並行工程方法,同時研製四艘初樣船,分別考核飛船力學、機械、熱和電性能。幾乎每個週六,“神舟”團隊都要召開一次綜合調度會研究解決問題。據統計,僅1998年就開會42次,解決了2000多個問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驗證,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終於在1999年11月20日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入軌。

  多年來,“長征”火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一次次踏上輝煌的征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托舉“天和”“天舟”壯美騰飛;44次發射百分之百成功,北斗全球組網創造了中國效率;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中華民族實現奔月夢想;“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中國航太走向更遠的深空;國際商業發射方興未艾,助推“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由此,中國航太創造出一個個自主創新的奇跡。

  通往太空之路並無坦途。20世紀90年代,雖然GPS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的應用,但是中國沒有依賴國外先進技術,而是再次選擇走上自主創新之路。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北斗工程在建設過程中,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協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難題,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自2000年開始,共計有59顆北斗衛星從這裡飛向太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說,特別是在近兩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連續成功實施20次北斗衛星發射任務,將30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和2顆北斗二號備份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創下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新紀錄。

  3 任重道遠,由航太大國邁向航太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長征五號、快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大幅躍升。以東方紅五號為代表的新一代衛星平臺,實現了我國衛星技術從跟隨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轉變。中國航太成為中國人民勇攀現代科技高峰、創造非凡奇跡的重要體現,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目前,中國在軌運作應用衛星數量超過300顆,形成了以中星、亞太、天通等系列衛星為代表的通信衛星體系,以風雲、資源、海洋、環境減災、高分等系列衛星為代表的遙感衛星體系,以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共同構成的空間基礎設施,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衛星應用體系,有力支撐了各行業的綜合應用,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開通後,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享受北斗系統開放、免費、高品質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各項性能指標均處於世界一流。如今,北斗相關產品已出口120余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基於北斗的國土測繪、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成功應用。

  對於中國航太來說,202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天問落火,空間站核心艙在軌開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穩靠太空港,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對接成功,中國航太員首次進入屬於我們自己的空間站……這一系列重大突破,讓全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國航太正迎來由大向強的飛速發展期。

  探索浩瀚太空永無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遠。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中國航太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翻開“十四五”規劃藍圖,中國航太的新篇章更加值得期待:2021年,中國航太全年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中國空間站工程全面進入關鍵技術驗證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如今,建設航太強國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新一代航太人手中。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航太事業發展又進入一個需要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懷揣著建設航太強國的神聖使命,相信廣大航太科技工作者必定會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譜寫中國航太更加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本報記者 章 文 張 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