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課後服務 增強學校教育的主體性
完善課後服務 增強學校教育的主體性
【光明時評】
課後服務要來了。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遴選確定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後服務典型案例單位,並梳理匯總了有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通知明確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後半小時。通知指出,開展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是一項“順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品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是增強教育服務能力、有效減輕家長負擔的重要舉措。
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後服務主渠道作用,利用其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作為,主動擔責。近幾年,課後服務在一些地方已經先行落地,這次教育部確定的23個典型案例單位,就是前期試點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教育部要求切實打通學校課後服務“最後一公里”,確保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這應該說是有的放矢,進一步滿足社會對解決“三點半難題”的強烈需求。
長期以來,由於孩子放學時間與父母下班時間的銜接不暢,孩子接送及放學後的照料與教育輔導,成了一個突出的教育難題。不少家庭只能寄望于隔代看護或者把孩子送入課後晚托班,這增加了家庭負擔和教育成本不說,也在客觀上強化了社會對於課後補習、培訓的依賴。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明確提出課後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時間後半小時,有望帶來多方面的社會增益。
要求學校承擔起解決“三點半難題”的責任,這一方面是由於學校確實具有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學校提供課後服務是一個綜合成本最低的方案;另一方面,學校在教育體系中,本就應該承擔起主體性作用,課後服務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學校教育主體性角色的一種回歸和強化。
應該看到,課後服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校多“照顧”孩子幾個小時,而在本質上指向的是一種教育綜合服務的延伸。比如,這次教育部就明確,要豐富課後服務內容,包括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補習輔導,指導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閱讀、興趣小組以及社團活動等。這既與當前針對校外培訓的降溫行動構成了一種“校內”聯動,也與減少家庭作業,為孩子和家長“雙減負”形成了一種內在的自洽。同時,它還有助於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創造更大的空間。
當然,課後服務涉及政府、學校、家庭等教育責任的重新分配,必須要處理好各方關係。比如,對於有人擔心這會不會造成學校和教師壓力過大的問題,教育部已明確提出,要完善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經費,同時建立健全以學校教師為主、校外專業人員或志願者參與的課後服務師資隊伍,完善參與教師和人員補助政策。只有加快這類配套支援體系的建設,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學校和教師的顧慮。此外,在具體落實中也要避免將課後服務機械地執行為“補課”,給學生造成額外的負擔。總之,推廣課後服務,一定要堅持實現教育品質提高、社會教育負擔減輕“雙贏”的原則。
(作者:朱昌俊,係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