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適時降準更好支援實體經濟
7月9日,年內首次降準落地。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於2021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此次降準既在預期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預期之中是因為,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對此次降準進行“預告”,提出“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援”。意料之外則是因為,在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仍然較大、年內反覆強調穩健基調的背景下,仍然全面降準投放萬億元長期資金。
實際上,此時降準既有空間,也有必要。數據顯示,6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漲幅和5月份相比略有回落。市場普遍預期,PPI年內峰值已過,年內通脹總體可控且不會掣肘貨幣政策,這為降準打開了空間。同時,在此次降準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仍處於合理水準。
實體經濟亟需金融支援,使得此次降準尤為必要。今年以來,我國經濟處於持續恢復過程中,但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使得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承壓。因此,亟需加大金融支援力度,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穩定市場微觀主體的預期。
當前,貸款仍是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之一。然而,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臨負債成本高企的問題,“不敢貸、不能貸、不願貸”情況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此時實施全面降準,能夠為銀行提供較多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有助於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企業生產經營和經濟平穩運作創造適宜的利率水準。
但降準並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穩健與降準二者並不矛盾,穩健也不代表貨幣政策“按兵不動”。2020年,為應對疫情,央行加大金融政策支援力度,5月以後就逐漸轉為常態,今年上半年已經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態。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後的常規操作,釋放的一部分資金將被金融機構用於歸還到期的MLF(中期借貸便利),還有一部分資金被金融機構用於彌補7月中下旬稅期高峰帶來的流動性缺口,增加金融機構的長期資金佔比。從總體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穩健貨幣政策的取向也沒有改變。
從國際層面看,在美聯儲發出貨幣政策轉向信號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仍然保持定力、不跟隨操作,而是堅持正常貨幣政策,以我為主。此時根據國內實體經濟的需要進行適度調整,有助於我國經濟在內外壓力並存的複雜背景下,在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和促改革之間謀求動態平衡。
接下來,我國仍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搞好跨週期設計,支援中小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此次降準也有望與前期減費讓利等一系列支援措施疊加產生累積效應,有效引導小微企業信貸綜合成本穩中有降,為下半年實體經濟恢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