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後,就把實現現代化作為不懈奮鬥的偉大目標。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程,是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不僅為中國發展繁榮進步創造了重要前提,而且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西方現代化模式佔主導的世界現代化格局,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從“走自己的路”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再到“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刻闡明瞭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邏輯、本質特徵和世界意義。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程,是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中國發展繁榮進步創造了重要前提,同時也為世界現代化模式多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艱辛探索和不斷創新中形成和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後,就把實現現代化作為不懈奮鬥的偉大目標。早在新中國成立前,黨的七大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新中國成立後,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和實踐,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基礎極為薄弱,一貧如洗、百廢待興。當時的情況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那樣:“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針對這樣的國情,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要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把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歷史任務。
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中國工業化是從學習蘇聯模式起步的。在完成恢複國民經濟的任務後,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方針。隨著計劃的實施,蘇聯模式的缺陷也暴露出來。毛澤東同志提出要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56年,毛澤東同志在進行大量週密而系統的調查研究後,形成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指導意義的《論十大關係》,這標誌著我們黨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進展的基礎上,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20多年的奮鬥,我國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初具規模的工業化國家。這個階段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雖然經歷了曲折和磨難,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偉大成就,為改革開放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物質基礎。正如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的那樣,我們畢竟在工農業和科學技術方面打下了一個初步的基礎,也就是說,有了一個向四個現代化前進的陣地。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進程。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小康”的概念。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瞭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們黨更加清醒認識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新進行部署。1987年8月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明確闡述了“三步走”戰略: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30年到50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用“小康”這一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概念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對第三步目標作出新的戰略部署,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確立了建黨一百年和建國一百年時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黨的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提出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更高要求。
這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從1978年至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先後超過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市場空間迅速拓展,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快速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障和快速發展的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奮鬥目標,並賦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建成的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是發展更平衡、更協調、更可持續的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
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置於戰略佈局的引領地位,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確保實現戰略目標的戰略舉措。黨中央提出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採取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出的關鍵一步,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準躍上了新的大臺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世界上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的人口數量翻了近一番,正在並將繼續深刻改變世界的發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極大鼓舞全黨全國人民滿懷信心地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五大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獨具特色、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目標和方向,具有許多重要特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明確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樣超大規模人口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在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道路可走,必須探索現代化新道路。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從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出發,開發人力資源,釋放人口紅利,在不斷實現人的現代化過程中推進國家現代化。中國14億多人口邁入現代化,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也將重塑世界現代化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現代化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精神文明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在發展經濟促進物質全面豐富的同時,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傳統現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改變了西方現代化模式蘊含的“擴張、掠奪”基因,創造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堅持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黨團結帶領人民在探索和創新中開創的現代化新道路,既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新”就新在,在政治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在文化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在社會發展上堅持公平正義,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生態建設上推動綠色發展,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深刻改變世界現代化發展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為中國發展繁榮進步創造了重要前提,而且改變了長期以來以西方現代化模式佔主導的世界現代化格局,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破除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一條立足中國實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新道路。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認識到,要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推進國家現代化。但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中國的現代化並沒有取得進展。直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探索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取得的成功,從根本上破除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思維定式。中國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強大生機和活力。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同於西方的現代化,是在吸收借鑒其他現代化文明成果基礎上,既遵循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又注重“走自己的路”,核心在於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一個國家或民族選擇什麼樣的道路走向現代化,歸根結底要看這條道路是否符合自身實際,能否解決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證明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走得對、走得通。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取得的成功,展現了世界現代化模式的多樣性,拓寬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世界現代化模式多元發展提供了全新選擇。
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傳承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和平、和睦、和諧的傳統,又順應時代潮流,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西方中心論”“文明衝突論”和“國強必霸”“零和博弈”的思維方式,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為解決全球性問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貢獻。基於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世界各國超越制度與意識形態的隔閡,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共同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今天,我們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牢記初心使命,以永不懈怠和一往無前的奮鬥精神,不斷把中國式現代化推向前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