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空飛天徵寰宇
在3名神舟十二號航太員返回地球1個月後,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三名航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面對首次挑戰長達6個月的太空之旅,經過充分準備的3名航太員信心滿滿。
10月16日,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新華社發
翟志剛:“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務完成好”
擔任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指令長的是“航太英雄”翟志剛。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中,他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因此被譽為“太空漫步第一人”。13年後的今天,55歲的翟志剛再次以指令長的身份飛向太空。
翟志剛性格外向,被稱自帶東北人特有的幽默細胞。與他熟悉的科研人員都說,但凡有他出現的場合都充滿笑聲。神舟七號任務結束後,翟志剛回憶出艙時的心情時說:“一打開滿眼蔚藍,但緊接著低頭一想覺得不對勁,外太空應該是黑色的,怎麼是藍色的呢?哦,原來這是地球。”
翟志剛幽默風趣,卻又不失沉穩。作為指令長,經驗豐富的他曾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神七任務時,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艙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軌道實現了中國人與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當時,費盡週折打開艙門的翟志剛準備出艙時,軌道艙卻響起刺耳的火災報警聲。要知道,飛船火災是全世界航太員在太空最怕發生的事故。儘管事後分析表明,軌道艙火災警報只是一場虛驚。但這種巨大風險面前的臨時調整,體現了航太員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力。
執行神舟十三號任務的翟志剛,航太生理功能始終保持在優良等級。已有近24年航太生涯的他,知曉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機會有多麼難得。與所有航太員一樣,支撐翟志剛的就是“熱愛”兩字,“我就是為飛行而生,而飛行也帶給我榮耀和自豪,讓我能一步一個腳印做好眼前的事。”翟志剛說。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翟志剛對訓練非常熟悉,並形成了獨到深刻的見解。但他多年來面對這些簡單的、已無數次完成過的訓練,仍然保持一個新航太員的心態,先按照要求把訓練完成,之後再去和航太員教員溝通自己的想法,結合自己的太空經驗,提高訓練的針對性。翟志剛告訴記者,這是一名老航太員該做的,這樣在未來的飛行任務中,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引導飛行。
“高高興興飛出去,兢兢業業飛行中,安安全全飛回來。我們乘組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務完成好!”翟志剛笑著說。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太員翟志剛(右)、王亞平(中)和葉光富即將開啟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新華社發
王亞平:“期待在中國空間站過除夕”
航太員王亞平因“太空教師”被大眾熟知,這次再度問鼎蒼穹,她又將新添不少“首個”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太員,首次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太員,以及首個出艙的中國女航太員。
神舟十號任務時,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支援配合下,完成了一堂為時40多分鐘的太空授課,利用失重環境演示了多項物理實驗。這堂課當時引起全世界高度關注,王亞平也被冠以“太空教師”的稱號。此後她經常收到孩子們寫來的信件,王亞平說:“這是作為航太員飛上太空之外的最美好體驗。”
王亞平性格細緻、認真,這可從“太空授課”看出來。當時在太空最難做的就是水球實驗,看到王亞平持續往晃動的水球中注水,地面支援團隊都擔心水球會否破裂。但最終水球完美呈現,大家由衷驚嘆!不僅如此,王亞平事後透露,實際上在準備過程中,更大的水量都曾試驗過。
對王亞平來說,神十任務是她實現飛天夢的起點,她的航太員生涯和太空之旅才剛剛開始。果然,8年後的今天,她迎來了第二次太空飛行。
面對空間站任務,王亞平再次表現出不怕吃苦、不服輸的個性。空間站任務中,出艙是超大負荷的活動。和男航太員臂力、體型和臂展的先天優勢相比,女航太員對加壓後艙外服的操控力,可能需花費更多努力才能達到。尤其是身著艙外服的航太員行動和操作主要靠上肢,必須提高上肢力量。一次艙外服的試驗做下來,完全超出了王亞平的想像——在200公斤的艙外服中工作五六個小時,手已抖得拿不住筆。
為了提高能力,王亞平加大自己的訓練強度,也放棄了很多假期。王亞平的體質訓練教員說,每次王亞平都要針對出艙任務加練臂力,為自己的胳膊練粗了而欣喜。
為了此次太空“出差”,王亞平攜帶了樂器、家人和戰友的照片、視頻,還給兩位男航太員提前準備了新年禮物,“我非常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麗的地球,在中國空間站過一個不一樣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機會到艙外去見識太空”。
葉光富:“想好好看看這顆藍色星球和祖國大地”
在加入中國第二批航太員隊伍11年後,葉光富第一次執行太空任務,但他並非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5年前,在義大利撒丁島,6名滿身泥土的航太員從探險6天6夜的洞穴中歡呼著走出。其中的一張中國面孔就是當時首位尚未執行太空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的中國航太員葉光富。他作為中國航太員代表,與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太員共同參加了歐洲航太局組織進行的為期15天的洞穴訓練。
洞穴訓練的目的是讓人類在未來踏上其他星球時,具備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葉光富在這種極端環境中表現出了很好的意志耐受力,以及危機處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他作為關鍵項目勘探組負責人,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協助下完成了勘測任務。在探險過程中,葉光富敏銳地觀察到有個別岩石往下滾落,立即招呼其他航太員撤回,隨後的大片岩體滑坡證實了他的判斷。整個洞穴訓練過程中,葉光富獲得了團隊的信任,憑著10年戰鬥機飛行經驗,擅長導航和領航能力的他帶領團隊安全順利走出迷宮一樣的洞穴,重見光明。
同行人員的評價較為客觀地反映了葉光富的特點,有國際航太員說“讓他執行這項任務,我非常放心”。任務負責人評價葉光富“為人很友好,總是樂於學習新的東西”。
在擔任飛行員期間,葉光富展露出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飛行技能。一次,他在駕駛戰鬥機返回過程中,遭遇濃霧,加上是逆光方向著陸,幾乎看不見跑道。情況萬分緊急,沉著的他嚴格按照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在與指揮員的密切配合下,調轉機頭,逆向著陸,飛機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
與飛行員常態化的飛行任務相比,航太員在職業生涯中只有兩種狀態——飛行和準備飛行。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準備飛行,甚至有的航太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沒有實現飛天夢想。對於葉光富來說,訓練過程也是一種歷練,“人生的精彩就是體現在漫長而又艱辛的奮鬥過程中。這是我一直用最好的狀態訓練的原因吧”。
對葉光富來說,第一次進入太空就是半年之久,內心難免忐忑,但更多的是踏實,“我已經做好了準備,力爭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在地球軌道上生活和工作。”他笑著說,“當然,閒暇之餘,我想透過舷窗好好看看這顆藍色星球和祖國大地。”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