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圓桌會】正確理解數字經濟 促進更高水準發展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8日下午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近年來,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詳細】
什麼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有哪些?本期《理論圓桌會》推薦五篇文章,帶您一起學習了解這一新的經濟形態。
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和研究員李曉華撰文指出,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ICP/IP協議、萬維網(World Wide Web)協議先後完成,網際網路開啟了快速商業化步伐,各種新型商業模式和網際網路服務被開發出來並推向市場,涌現出一大批網際網路企業。針對這一現象,有學者提出了“數字經濟”概念。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隨著3G行動通訊網路的普及和移動智慧終端的出現,數字經濟發展進入移動化階段,共用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迅猛成長。
文章表示,近年來,我國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創新、促進創新創業,推動我國數字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在消費網際網路等領域形成明顯優勢,成為推動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建有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4G網路,4G基站數量佔到全球4G基站總量的一半以上,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上網費用持續降低,廣大人民群眾不但能用得上,而且能用得起網際網路。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的測算,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近5.4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方面,我國是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規模、資訊和通信技術產品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也涌現出一批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在用戶規模、資本市場價值等方面均居於世界前列。
文章強調,要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的“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決策部署。【詳細】
增強數字政府效能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指出,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融入數字政府建設,“掌上辦”“指尖辦”成為政務服務標配。雲平臺再造政務流程,“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創新實踐不斷涌現;數據跨地域協同管理,“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省通辦”正在照進現實。根據《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國際排名從2018年的第六十五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四十五位。流動的數據、流暢的體驗,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正給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文章指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準”,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如果說過去主要解決了政務服務“一網”的問題,那麼今後更大的突破在“通辦”。前者是基礎條件、物理變化,後者則是實現流程再造、效率提升、治理優化的化學反應。只有群眾可以在指尖划動中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市場主體可以通過網路實現“一站式審批”,才能把增強數字政府效能轉化為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轉化為經濟活力的激發、治理能力的提升。【詳細】
促進數字經濟向更高水準發展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分中心唐鳴、呂培亮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促進數字經濟向更高水準發展,應是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一,數字經濟發展是大勢所趨,需進一步挖掘其巨大的發展潛力。要全面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相關精神,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重點是集中精力通過培育壯大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和網路安全等新型數字產業,壯大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同時,引導平臺經濟、共用經濟、服務經濟等數字經濟新形態、新模式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拓展實體經濟數字化的應用場景,從而推動智慧製造、智慧城市、車聯網等融合型新業態發展。
第二,數字經濟要持續健康發展,需多向度協同推進。不僅要搭建起硬體基礎的四梁八柱,還要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政策體系,既要給企業創新提供合理的試錯空間,又要加強在宏觀層面的引導和保障,為數字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具體來看,需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需加強統籌謀劃,增強政策、制度和環境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助力;需注意實現數字經濟發展與經濟社會其他各領域的銜接與融合,使其更好發揮作用。
第三,推動數字經濟向更高水準發展,關鍵在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要堅持開放發展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從全球視角來觀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態勢,加強對外交流,實現與世界數字經濟產業的協同發展、優勢互補;要構建跨部門的數字經濟產業管理機構,數字經濟產業及其觸角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各領域及發展全過程,如何構建相關機構加強對數字經濟產業的引導和管理,是個較為重要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各領域行業組織的作用,完善對數字經濟產業和企業的管理。
第四,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正確處理幾大關係。一是新與舊的關係,新興的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但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就已經過時,相反,通過數字技術的賦能,產業數字化的規模逐步擴大,傳統產業還會呈現出新的氣象;二是實與虛的關係,應該看到,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兩者互為支撐、相互促進;三是促進創新與完善監管的關係,創新是數字技術落地應用、數字經濟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但也要看到,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同樣需要有序引導和規範,因此在鼓勵和支援企業創新的同時,做好相關的監管工作也必不可少。【詳細】
數字經濟助推共同富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誠、夏傑長表示,從時間上看,中國努力進入共同富裕的時代正好與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相吻合,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嵌入和依託于數字經濟發展。從目標來看,發展數字經濟與共同富裕目標高度契合,實現共同富裕需要解決普遍增長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均衡共用的發展方式,而數字經濟的高技術特徵和分享性特徵,既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也為均衡發展提供了共用機制,可以助力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他們總結,數字經濟可以帶動區域產業分散化、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彌補公共服務短板、提升政府服務水準以及促使數字基礎設施更充分和均衡,前三者突出了經濟增長的均衡性,後三者突出了經濟增長的共用性。也即,數字經濟可以帶動均衡共用式增長,促進區域協調、城鄉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推動共同富裕。【詳細】
讓數字經濟實現“及人之老”
數字經濟發展也伴隨著老年人“數字鴻溝”等問題。南方醫科大學外語學院講師寧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教授盤和林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未來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利用數字經濟新業態提供的解決方式,可以聚集全社會多主體的力量來共同幫助老年人提高生活水準,享受科技和經濟發展的紅利。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佔比達18.70%。“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他們表示,數字經濟業態也提升了養老服務的水準。當前,一些企業開始探索“智慧+養老”模式,這提供了一系列可執行的案例。比如一些社會福利院與企業聯合開發的人工智慧老年看護應用設備,通過設置智慧養老床位、無接觸智慧看護設備等實時監控老人的體動狀態、心率等,及時根據數據提供相應的服務,顯著降低看護風險,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指數。【詳細】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