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瀾湄——產業援藏,讓氆氌製作煥發新活力
紡錘左右飛速穿梭,藍白兩色絲線如流水般匯入織面。隨著絲線不斷壓緊壓實,一塊白底藍花的蜀錦呈現在記者面前。“這批貨20多個平方,價值6萬美元,計劃出口英國。”西藏璞錦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予說。
蜀繡作品。劉雨瑞攝
蜀繡作品。劉雨瑞攝
21日上午,細雨濛濛中,“瀾湄萬里行”中外媒體記者團走進昌都市經濟開發區。來自重慶江北的黃予,紅色毛衣內襯,一件藏式翻毛領棕色長袍大衣直抵腳踝。藝術氣息濃厚的她,做了20多年設計工作。年齡不小、成就不小,為啥跑到西藏昌都做起了蜀錦出口生意?
“全球市場每年對高端紡織布料的需求超過20億美元,我們在重慶的公司實現了蜀錦織造技藝的機械化,目前供不應求。”黃予說,“在昌都試車蜀錦織造,是為了‘打前站’、調試設備,為氆氌機械化生產做準備。”
氆氌,看著很陌生。黃予對它的最初認識,還要追溯到兩年前。
2019年7月,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幹部集中啟程進藏,黃予和她的同事隨行到昌都考察項目。“在這裡,我第一次親眼見到了氆氌,它是羊毛織就的毛料,藏族人用它縫製衣褲、藏袍、藏帽、藏靴。”在設計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黃予眼前一亮:氆氌細密平整、質軟光滑,肯定能像蜀錦一樣贏得國際市場的喜愛。
此時,昌都經濟開發區也向她拋來橄欖枝。“在區內註冊且設有生產經營實體,並與招商部門簽訂招商引資協議的各類企業,可享受三年房租減免、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經開區管委會還會定期組織展銷會,邀請區內企業參加。”昌都市經開區管委會黨工委委員陳真國介紹說。
“我們有技術基礎,經開區有政策,雙方一拍即合。”但實際調研時,黃予發現,氆氌產業化,這事不容易。
“氆氌製作缺乏創新,圖案、樣式還是老一套,失去了市場,找了好久,才發現一位做氆氌的老奶奶。”黃予說,“老奶奶不會說漢語,製作技藝講不明白。”為此,黃予和她的團隊專門從東華大學請來紡織專業的專家,一推一接,一拉一壓……專家看得仔細,問得明白,為氆氌的機械化織造提供了建議。“經過設計、調試,第一批氆氌預計明年初下線。”黃予說,“到時,客戶不僅可以定制花紋,自由選擇布料,還能添加金銀絲等貴金屬。”
氆氌產業化,手工藝人怎麼辦?
“兩條腿走路,機器織造的氆氌作為產品售賣,手工製作的作為工藝品售賣,未來還會探索拍賣的路子,讓氆氌賣出好價錢。”黃予說,“羊毛等原材料會從當地採買,工廠也會從當地雇傭工人,部分訂單也會交給手工藝人。”
未來,黃予還會探索唐卡、藏毯等的產業化,“實現產業援藏,全方位帶動當地發展”。最讓黃予感受到自己價值的,還是通過產業援藏,使氆氌製作又煥發了新活力。“氆氌不僅是一塊布,還是文化的載體。”黃予開心地說。
黃予向記者介紹公司生產的蜀繡作品。劉雨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