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正確黨史觀學習和貫徹六中全會《決議》
【六中全會精要解讀】
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周紹東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重要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六中全會《決議》),深刻總結了黨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高度凝練了“十個堅持”的寶貴歷史經驗,突出了黨在新時代取得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和標誌性成果,對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觀的思想精髓,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作出了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的三次歷史決議。要理解中國共產黨三次歷史決議之間的邏輯關聯,就必須在堅持正確黨史觀的基礎上,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深刻考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學習和貫徹黨的六中全會《決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審視現代化史觀和革命史觀。當前,國內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來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東西方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道路特徵。
國內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向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不斷汲取歷史智慧、拓展歷史事業的要求。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現代化進程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能否在大國競爭中脫穎而出,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所面臨的重大課題,這就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建構現代化史觀,提煉總結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我們黨仍然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革命”,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這就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煉總結黨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動社會革命的歷史經驗,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勇於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以正確黨史觀總結和提煉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六中全會《決議》是中國共產黨人準確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觀,把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有機結合起來的產物,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六中全會《決議》將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總結為五個方面: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闢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這五個方面的重大成就,一方面,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革命的歷史、鬥爭的歷史,只有繼續開展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徵的偉大鬥爭,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另一方面,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引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這條現代化道路不是西方模式的現代化道路,不是所謂“資本主義現代性”的道路,而是一條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方向,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六中全會《決議》把黨的百年奮鬥歷史經驗總結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於鬥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十個方面。不難發現,這十個方面的歷史經驗,一方面不斷提示著中國共產黨人,只有直面各種矛盾,不斷破解矛盾,才能在鬥爭中帶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實現黨的自我革新。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處理好獨立自主與開放包容之間的關係,在走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同時,著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胸懷天下,開拓創新,把中國式現代化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中去。
作為肩負領導社會革命和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兩大任務的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必須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史觀的生動體現,同時也是堅持現代化史觀的必然要求。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六中全會《決議》是在正確黨史觀基礎上所作出的綱領性文獻。這一決議,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把唯物史觀的兩大具體形態——革命史觀和現代化史觀有機結合起來,鮮明地提出了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方法論要義:堅持黨的領導,在走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繼續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等各個層面的偉大革命。
原文責編 | 董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