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鏡觀·領航丨中國倡議 全球受益

2021-11-21 22:1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11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

  ↑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一帶一路”這個根植于歷史厚土、順應時代大勢的重大國際合作倡議,走深走實、行穩致遠,在高品質發展中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為各國開拓出一條通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

  ↑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出席在倫敦金融城舉行的中英工商峰會並致辭。

  ↑2016年1月21日,習近平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

  ↑2016年6月22日,習近平在塔什幹烏茲別克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

  ↑2017年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圓桌峰會,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辭。這是當天中午,習近平同與會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國際會議中心“漢唐飛揚”主建築為背景集體合影。

  ↑2018年8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併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這是習近平和出席開幕式的外方領導人共同步入會場。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11日,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在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夫婦陪同下,共同參觀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項目。這是習近平與當地員工代表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2020年11月10日晚,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2021年4月20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在海南博鰲舉行,習近平以視頻方式發表題為《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的主旨演講。

  中國倡議,全球受益。

  時至今日,“一帶一路”已成為各國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共謀發展的歷史機遇;成為破解世界難題、攜手應對挑戰的中國路徑。

  ↑2020年4月8日,西安至巴塞羅那中歐班列在西安市新築車站等待發車。截至2021年10月底,中歐班列已鋪畫73條運作線路,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75個城市,累計開行超4.6萬列,成為貫穿歐亞大陸的國際貿易“大動脈”。

  ↑這是2019年4月10日使用無人機航拍的斯里蘭卡科倫坡蓮花電視塔。科倫坡蓮花電視塔是中斯兩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合作項目。

  ↑2020年7月24日在寮國拍攝的中老鐵路班納漢湄公河特大橋(無人機照片)。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寮國“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建設者堅持嚴格生態標準,中老鐵路沿線草木蔥蘢,萬花繽紛,變身為“綠色之路”。

  ↑2020年7月28日拍攝的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二期項目曼塞赫拉至塔科特二級公路段。2020年7月,歷時3年半,中巴經濟走廊重大交通項目喀喇崑崙公路二期升級改造項目(赫韋利揚-塔科特段)全線通車,從赫韋利揚到塔科特的通行時間由5.5小時縮短至2小時,從雷科特到紅其拉甫口岸的通行時間由14小時縮短至6小時,出行時間和貨物運輸成本大幅下降,為世世代代依靠農業和畜牧業為生的當地居民創造了就業崗位,也盤活了當地旅遊資源。

   ↑2019年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贈衣索比亞微小衛星以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等8顆衛星。

   ↑2021年2月23日,在埃及開羅國際機場,工作人員運輸疫苗。中國援助埃及的首批新冠疫苗當日淩晨運抵開羅,援助阿盟秘書處的新冠疫苗也同機抵達。疫情暴發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互支援,締結起團結抗疫、共同發展的“命運紐帶”。我國已向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7億劑新冠疫苗,其中多數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同30多個國家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係倡議。

  八年多來,“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成長為全球實踐。

  放眼未來,這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將繼續成為完善全球治理的新平臺,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強動力和更大空間。

  監製:汪金福

  策劃:劉潔 鄭衛 蘭紅光 賴向東 王建華

  統籌:魚瀾

  製作:畢曉洋

  攝影:鞠鵬 李學仁 黃敬文 馬佔成 姚大偉 龐興雷 謝環馳 丁林 王曄

  編輯:劉欣 陳海通 趙丁喆 劉勇貞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新華社攝影部製作

 

[責任編輯:郭碧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