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頌中華】以青春之力挖掘潮州非遺 當好傳承紐帶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楊晴)近期,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紅色DNA實踐隊來到廣東潮劇院拜訪潮劇名家林初發,了解潮劇演員基本動作與唱腔,感悟潮劇魅力。
林初發,國家一級演員,廣東潮劇院一團演員。在潮劇舞臺,說起小生名角,人們就會想到林初發。
因父母喜歡潮劇,林初發自小受影響也迷上了潮劇。恰好當時揭西劇團招演員,他受同學之邀去考,無意間開始的潮劇演藝之路。
作為非遺人,“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林初發需要經常吊嗓子、跑圓場。他表示,動作要做完美很有難度,但一想到完成後能更好體現人物形象,他就會竭盡全力去練習。
圖為實踐成員訪談潮劇演員林初發。受訪團隊供圖
除了調節好飲食保護嗓子、保養好演員的身材,林初發還要做好傳承工作。
在教導潮劇學員上,他從一招一式的動作,到一字一句的唱腔,都嚴格要求,為培養好新一代接班人不斷努力。他說,自己將永遠做潮劇的守望人,只要一代代潮劇人不懈傳承與創新,古老潮劇必定在新時代舞臺上更加大放異彩、繁榮興盛。
“潮劇是用戲劇藝術去詮釋潮汕紅色文化。”林初發認為,通過潮劇宣傳紅色革命收集潮汕地區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跡,利用唱、做、念、打這種表演形式,是以最另類、最獨特的方式告訴人們在歷史長河中有過這樣一段又一段驚心動魄的偉大故事。
潮劇團的老師們為成員們介紹潮劇的四大行當——生、旦、凈、醜,手把手教成員旦角的基本動作。洪耀熹學習後談到,旦角的蘭花指、眼神、面部表情、臺步等都是呈現人物形象和內心活動的重點,“我們深入了解後不禁感慨潮劇的魅力,但同時我們也為潮劇受眾範圍小這一現象而感到惋惜。”
圖為成員向老師學習潮劇基本動作。受訪團隊供圖
據林初發介紹,潮劇在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還有多種現代文藝形式的衝擊後,觀眾越來越少。而近幾年,政府開始重視潮劇藝術的發展,潮劇才慢慢“活了”過來,有越來越多的觀眾戲迷出現,戲迷的年齡段也在不斷地擴大,甚至去學習潮劇文化。林初發相信潮劇文化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希望未來潮劇能打造更多的潮劇精品,培養出更多的潮劇明星,讓潮劇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拜訪完林初發後,團隊前往潮州義倉藝術家驛站,一頭“撞進”了一位潮繡技法傳承人的世界。
“用刺繡來表現建黨百年以來的紅色故事,這是我想送給祖國的賀禮。”李曉丹,30年黨齡,潮繡藝人,首屆潮州市民間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繡技法傳承人。
瑰麗多彩的潮繡、熠熠生輝的圖案無一不在刷新成員們的審美。“這需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完成啊。”
去年七月,李曉丹便開始創作建黨一百年系列作品,她說,傳承紅色基因,是非遺傳承人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從朋友剪紙處得到靈感,李曉丹構思利用潮繡來表現剪紙,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創造出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李曉丹說幹就幹,立刻著手“剪紙繡”。
“剪紙是在紙上做減法,而刺繡是在綢緞上做加法。”李曉丹在作品中運用大片紅色,需剪掉的部分則採用白綢緞。為符合傳統潮繡講究“飽飽滿滿通通透透”的效果,李曉丹利用潮繡特有的紅色絨丁作為主基調,以此強化刺繡作品的立體感。
李老師介紹潮繡作品《井岡會師》。受訪團隊供圖
參觀中,成員們被《南昌起義》《井岡會師》《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等精美的作品牢牢抓住視線。“這些作品仿佛在跟我們述說著革命歷史故事,帶動我們一同感悟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
作為韓山師範學院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曉丹在授課中發現,學生們普遍對傳統刺繡較感興趣,特別是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潮繡。因此,她除了講解傳統刺繡知識,還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初稿,熟練運用刺繡來表現藝術創作。
李曉丹表示,非遺作品要見人、見物、見生活,特別是在現在這種新時代中,更應該讓作品發出時代的最強音。“我有責任把潮繡作品結合當代的題材,讓學生在學黨史、學知識這裡面,通過作品更能了解我們的黨史。”
據了解,實踐團隊還為潮州市潮安區泮洋小學的小朋友們帶去了潮劇、潮繡等特色文化中體現的紅色故事。
給學生們講解潮繡作品《紅船啟航》。受訪團隊供圖
成員林莉蕓現場演唱潮劇經典曲目,與學生們互動,共同唱出了潮劇中的青春力量。同時,隊長洪耀熹在課堂上展示了傳承人李曉丹的眾多作品,帶動小朋友積極參與知識競猜,深入了解潮繡內涵。
成員們談到,在學習了解潮繡、潮劇文化時,他們深切體會到難得的非遺文化散發的中華魅力,而在支教為小朋友們講解這些時,也意識到古老傳統文化傳承的不易。
“當我們看到小朋友們對傳統文化了解學習的積極與感嘆,我們又仿佛看到非遺文化傳承的希望,對於老一輩而言,我們大學生是非遺文化傳承的希望。”成員蔡霖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