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了系統概括,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謀劃,是一項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要從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準確把握並積極推進。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戰略選擇
一個國家的發展格局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內外部環境、發展條件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又影響和塑造著國家發展的總體態勢。我們黨成立100年來,領導人民開展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形成了適應不同歷史階段要求的發展格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探索實施土地改革、減租減息、發展工商業等經濟政策,充分調動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創造出支撐革命勝利的經濟力量,形成了革命與生產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為革命成功奠定了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在這個時期,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我國選擇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形成了以國內迴圈為主、基本自給自足的發展格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在這個時期,黨中央準確判斷世界大勢,大力推動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逐步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發展模式。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形成以國際大迴圈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我們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上升,我國發展格局開始由國際大迴圈為主導逐步向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演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標誌著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生產要素條件、需求結構、供給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重要能源資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凸顯,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的風險隱患進一步暴露。面對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和深刻變化的內部發展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完善戰略佈局,做到化危為機,實現高品質發展;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顯著特徵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迴圈。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在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依託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雙迴圈發展格局,有利於化解外部衝擊和外需收縮帶來的影響,有利於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作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確保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順利實現。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正確處理若干重大關係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認識上和工作中要正確處理若干重大關係,搞清楚新發展格局“是什麼”“不是什麼”,防止在落實中變形走樣。
正確處理國內迴圈與國際迴圈的關係。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內涵。一是“迴圈”。國民經濟運作是一個週而复始、不斷往復的過程,關鍵在供給側要暢通,產業上下游、產供銷、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各系統各部門能夠協調一致、高效順暢地流轉銜接。二是“國內大迴圈”。這是國民經濟迴圈的“主體”,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構建強大國內市場,有效釋放內需潛力,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形成新的內外均衡。三是“國內國際雙迴圈”。要保持國民經濟迴圈的開放性,打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堵點,使兩個迴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展望未來,在我國國民經濟迴圈中,國際迴圈部分的比例可能不像以往那樣高,但其絕對規模還會持續擴大,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會逐步上升,對國內迴圈品質的提升帶動作用會更加凸顯,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會持續增大,給各國帶來的發展機遇會持續增多。
正確處理整體構建國內大迴圈與局部參與國內大迴圈的關係。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基礎,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迴圈。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決不能以“內迴圈”名義搞地方保護和“小而全”。要進一步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壁壘,共同構建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在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迴圈中彰顯各地區各行業各企業的競爭優勢。
正確處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關係。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和比較優勢已經出現明顯變化,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難以持續,創新在生產要素組合中的作用凸顯。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要求,消除技術瓶頸,打通迴圈堵點,形成更高效率和品質的投入產出關係。要用好我國國內需求潛力巨大優勢,以強大國內市場支撐建設強大產業鏈供應鏈,增強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適配性,促進國民經濟迴圈不斷實現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
正確處理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科技創新是支撐國家現代化的基礎要件。歷史經驗表明,後發國家如果不想被卡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而停滯不前,就必須堅定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同時,自立自強決不是回到傳統的自給自足,決不意味著什麼都自己幹。要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嵌入全球價值鏈創新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
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係。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安全發展,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行穩致遠。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須堅持辦好自己的事,立足國內高品質發展,以不斷壯大的綜合實力為國家安全提供更為堅強的物質支撐,實現主動安全、動態安全。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各類重大風險,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抓好關鍵舉措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要發揮大國經濟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搭建起新發展格局的“四梁八柱”,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合優勢資源,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科研項目管理和評價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揭榜挂帥”等體制機制,明確路線圖、時間表、責任制,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不斷取得新突破。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完善金融支援創新體系,大幅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成效。堅持開放合作,吸引全球優質科技創新資源,搭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大舞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構建具有強大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強弱項,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基礎軟體等薄弱環節,多渠道加大支援力度,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鍛造長板,立足我國市場優勢、產業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持續增強5G、高鐵等領域的產業優勢,拉緊國內國際產業鏈的相互依存關係,形成較強的議價博弈能力。加強統籌謀劃,優化產業佈局,防止重復建設,做到全國一盤棋。推動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在更高水準上實現動態平衡。著力擴大居民消費,促進傳統消費提質擴容,推動新型消費加快成長,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支援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發揮好政府投資引導撬動作用。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更好支撐供需良性迴圈。加快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清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強化反壟斷規制,提升市場配置資源和經濟迴圈的效率。
實行高水準對外開放。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商品、服務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提高雙向投資水準。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構建國際經貿合作新格局。重視以積極參與國際迴圈提升國內大迴圈的效率和水準,改善我國生產要素品質和配置水準,增強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地位和影響。深化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強化安全發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發展貫穿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過程和各領域,形成全面可靠的發展安全保障體系。加強跨週期政策設計和逆週期調節,重視預期管理,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防止大起大落。與時俱進健全金融監管和市場監管,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避免“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風險,防範跨境資本異常流動風險。加強糧食、能源資源等供給安全保障,實現多元化多渠道進口,加強儲備體系建設。落實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切實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