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紅色傳統發揚好

2021-12-17 17:2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長鏡頭】

  光明日報記者 趙明昊

  在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一輛年代感十足的蘇聯產“莫特斯”拖拉機格外引人注目。它的駕駛員金茂芳是曾經印在1元人民幣上的女拖拉機手圖片原型之一。

  金茂芳是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1952年,這位19歲的山東姑娘懷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堅定說出“我必須參軍,加入解放軍隊伍!”後毅然踏上遠赴新疆的列車。駕駛著拖拉機,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犁”出嶄新的人生,金茂芳和其他年輕人並肩勞作,讓生命之火越燒越旺,永遠都“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而今,金茂芳已近九旬高齡,她不時會去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看看她的“莫特斯”拖拉機。“我時常會去看看它,回憶那屯墾開荒的歲月。有人問我,來新疆後悔嗎?我不後悔。新疆是我奮鬥了一生、這輩子都離不開的地方。”

  和這臺“莫特斯”拖拉機一樣,記錄兵團屯墾戍邊歷史的紅色文物還有很多。作為一家以新中國新疆屯墾戍邊革命史為主要研究及展陳內容的革命紀念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累計接待海內外觀眾600萬人次,在兵團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黨性教育及研學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示範性作用。

  今年,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博物館對基本陳列進行改造提升,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歷史展》為主題,通過1500余幅圖片、1400多件文物實物等,反映兵團成立60多年來的光輝歷程。睹物思情,兵團的滄桑巨變和取得的輝煌成就讓每個駐足在展臺前的人動情哽咽。

  兵團史就是愛國主義史,紅色文化就是兵團文化的本色。兵團將守衛國土視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將保家衛國視為自己的堅定信念。守邊固土、穩固邊疆,紮根新疆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是這片國土上堅不可摧的“穩定器”。多年來,以兵團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楊精神為旗幟,兵團各地留存下大量珍貴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資源。

  石河子市的軍墾紅色文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近年來,石河子市大力發展軍墾紅色研學旅遊,積極打造軍墾系列文化創意旅遊品牌、旅遊演藝精品,不斷提升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讓遊客感受到軍墾文化名城的魅力。

  周總理紀念館、艾青詩歌館、軍墾第一連、駝鈴夢坡……紅色景區景點是立體的、鮮活的教科書,兵團人深厚的愛國情懷在其中釋放和昇華;軍墾文化冰雪旅遊節、草原文化節、桃花節、軍燕摸魚節和下野地西瓜節等獨具特色的旅遊節慶活動,不僅豐富了新疆文化旅遊服務產品供給,而且發揮了凝聚各族群眾的作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石河子市文體廣旅局創排了舞臺劇《燃情歲月》《軍墾戰士》,群藝館創排音樂黨課《歌唱新時代永遠跟黨走》,為廣大幹部職工群眾免費演出17場,重溫兵團“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的紅色傳統。

  “每次講軍墾故事時我都反覆講,幸福生活是創造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老連長胡友才從兵團八師一五二團退休後,成了紅色旅遊景區軍墾第一連的“活招牌”講解員。

  加強文物和遺址保護的同時,石河子市不斷推進兵團歷史文獻、名人事跡、修史修志等研究編輯工作,加強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讓紅色文化、革命文化、軍墾文化更廣泛地鼓舞人心。當胡友才講起當年自己和同事們開荒造田的故事時,很多人含淚傾聽。“我這一輩子就幹了兩件事,退休前開荒造田,發展生產;退休後講述軍墾故事,弘揚兵團精神。”胡友才說。

  這,就是兵團人。這,就是兵團人身上流淌的紅色基因。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7日 05版)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