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火箭身高第一”: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一箭雙星”成功發射
12月23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一箭雙星”成功發射,也為文昌航太發射場年度航太發射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圖為轉運中的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航太科技集團一院提供)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次執行雙主星發射任務
隨著我國航太技術的不斷發展,高軌道衛星發射重量將達到6噸至7噸左右,而目前我國高軌道發射主力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為5.5噸。今年3月剛加入長征火箭家族的長征七號改火箭,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高軌液體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7噸,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高軌道5.5噸至7噸運載能力的空白。
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改火箭主任設計師魏遠明介紹,此次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要挑戰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次執行雙主星發射任務。為了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間內合理容納這兩顆衛星,設計人員採用了串聯佈局,打造了外支撐整流罩,有效提升了整流罩內可用空間,使任務實施成為可能。
另外,研製團隊還進一步優化設計,在火箭末級中新增液位數字處理器,實現了液氧流量調節功能,增加了推進劑可用剩餘量,提高了運載能力富裕度。
60.7米!在飛火箭身高第一
由於“雙星”任務需要,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全長達60.7米,比年初發射的長征七號改遙二火箭高出了0.6米,是我國目前在飛的最高火箭,芯一級、芯二級直徑3.35米,芯三級直徑3米,助推器直徑2.25米,也是國內長細比最大的火箭。又細又長的外形,意味著火箭姿態穩定性設計難度加大。
研製團隊通過全箭模態試驗掌握了火箭彈性頻率,在此基礎上開展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參數設計,並通過數學倣真和半實物倣真驗證,確保火箭姿態穩定和控制精度。
圖為轉運中的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航太科技集團一院提供)
從“失利”到“順利”,成功離不開努力
去年,長征七號改遙一火箭發射失利,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很多人至今仍覺得揪心。去年4月,在完成故障定位後,型號負責人提出:“要組織長征七號改遙二火箭復飛,在2020年年底完成產品準備,讓火箭具備出廠條件。”
不到一年時間,在執行原有空間站任務基礎上,又增加一發火箭,對研製團隊來說,難度很大。但沒有人提出有困難,各個系統都努力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
2020年12月30日,長征七號改遙二火箭完成出廠評審。在長征七號改遙二火箭研製過程中,團隊不光準備了一發箭所需的產品,還進行了28項地面試驗和74項技術狀態更改。
今年,長征七號火箭執行了兩次空間站任務,成功發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兩次任務作為中國空間站建設承前啟後的關鍵之戰,長征七號均以出色的表現,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
其間,長征七號遙三火箭更是經歷兩次推遲發射,面對從未有過的情形,研製團隊各系統從自己的產品出發,開展有針對性的檢查、分析,確保產品在高溫、高濕、高鹽的複雜環境下保持正常狀態。
此次發射長征七號改遙三火箭是長征七號系列火箭今年的第四次任務,標誌著這一型號的火箭正式邁入了高強度、高密度發射階段。
“此次任務研製時間短,從2020年3月開始論證,2021年10月完成總裝和所有研製試驗。為了確保研製節點,研製團隊加強策劃,嚴格過程式控制制,充分利用倣真手段保證設計不出現重大反覆。”魏遠明說。
儘管時間緊、任務重,但設計人員依然根據任務特點,專門策劃了13項大型試驗,不僅驗證了火箭總體方案的正確性,也為發射場相關測試操作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縮短了試驗週期。(記者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