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2021·年終專稿)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也是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中國,始終堅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什麼是當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當今世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還能走得通嗎?答案是否定的。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只有和平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
在聯合國多邊舞臺上展現大國風範
聯合國總部大樓前,雕塑“打結的手槍”引發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雕塑“破碎的地球”,寓意人類應該共同守護我們唯一的家園。從組建聯合國維和部隊到斡旋解決國際和地區爭端,從千年發展目標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秉持不讓一個國家掉隊的信念。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成為聯合國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今年8月初,在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地區,不明身份者從黎南部向以境內發射數枚火箭彈,引發以軍炮擊和空襲,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發射數十枚火箭彈回擊。黎以邊境地區局勢一度陷入緊張。
10月25日,在慶祝聯合國日活動上,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司令斯特凡諾·德爾科爾少將表示,黎以邊境地區的和平是脆弱的,15年來,該地區局勢之所以維持了相對穩定局面,應歸功於聯合國維和人員的奉獻和各方努力。
自2006年開始向黎巴嫩派出維和部隊至今,中國已累計向該地區派出維和官兵約7000人次,為維護當地和平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地勢複雜、雷區密布的黎以邊境地區,中國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作業手執行著維和部隊中危險等級最高的任務之一,其中11人是“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的戰友。從中國邊境守護到衝突地區維和,他們在“死亡地帶”穿行,將“讓我來”精神在維和任務區傳承接續,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
“第一次在海外實施排雷作業時,看著腳下不遠處一枚裸露的地雷,我意識到這裡是多麼危險。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如果沒有戰爭、沒有地雷,會變得更加美好……和平的陽光需要大家共同守護。”第二十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女掃雷作業手孔晴的這番話,發自肺腑,發人深省。
從1990年首次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到現在共計5萬多人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最大的維和出兵國。目前,共計2200余名中國維和官兵和維和警察在聯合國9個任務區和總部執行任務,為衝突地區實現和平發展帶去信心與希望。“感謝中國在和平與安全領域對聯合國工作的支援,特別是為聯合國維和事業所作的貢獻。”聯合國副秘書長讓—皮埃爾·拉克魯瓦評價說。
作為領導中國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5月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期間,中國本著負責任、建設性態度,同安理會成員密切協作,深入討論相關議題,推動安理會切實發揮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要作用——舉行31場安理會會議,平均每天一場;平均每兩天一次集體發聲,通過併發表了安理會年度工作報告、4份決議、2份主席聲明、6份主席新聞談話、2份簡短媒體評論。
中國著力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為安理會帶來新氣象——倡議安理會舉行“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維護多邊主義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高級別會議;舉行“非洲和平與安全:推進非洲疫後重建,消除衝突根源”高級別會議;面對巴以衝突持續升級的局面,推動安理會10天內4次開會緊急審議巴以局勢,呼籲立即停火;召開“聯合國維和行動:增進維和人員安全”公開辯論會……
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表示,中國在聯合國多邊舞臺上一直展現大國風範,疫情防控期間,中國捐贈、出口大批量疫苗,這是中國願與全人類攜手努力共克時艱的體現。“中國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捍衛者,這具有深遠意義。”
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德國內陸港口城市杜伊斯堡,地處萊茵河和魯爾河交匯處,曾是當地煤炭和鋼鐵產業中心,多年來面臨產業結構調整挑戰。伴隨著中歐班列的開行,當地約有5萬人從事相關業務,佔全市勞動人口的15%。杜伊斯堡成功轉型,從普通河港城市發展成為洲際物流中心:每天抵達的貨運列車中,有4/5來自中國,貨物經由水陸兩路運往歐洲各地。
從2011年3月至2021年10月底,10年間,中歐班列已鋪畫73條運作線路,可達歐洲23個國家175個城市,構築起橫跨歐亞大陸的互聯互通網路。在疫情防控期間,中歐班列在保持貿易暢通的同時,還為運送抗疫物資搭建“生命通道”,傳遞全球攜手抗疫的信心和力量。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從古絲綢之路商貿駝隊,到今天中歐班列“鋼鐵駝隊”,一個個互利共贏、和衷共濟的故事,蘊含著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的對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
“歷史表明,與西方國家實現自身發展的道路不同,中國所倡導的是和平共贏的發展道路,是建立在平等、和平、互利的基礎之上的。”比利時馬克思主義大學歷史學者亨德里克·維米爾施教授這樣評價。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為世界穩定和發展所作貢獻與日俱增,中國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最重要力量之一。
中國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走出一條結伴而不結盟、對話而不對抗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立的世代友好理念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是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兩國元首發表聯合聲明,正式決定條約延期,雙方將在更高起點、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推進合作,為地區安全穩定注入強大正能量;
今年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週年。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組織開創了“結伴不結盟、對話不對抗”全新模式;
今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從對話關係、磋商夥伴、全面對話夥伴、戰略夥伴再到全面戰略夥伴,中國東盟合作不斷提質升級,走出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光明大道;
今年是中非開啟外交關係65週年。從“十大合作計劃”到“八大行動”,再到“九項工程”,以中非合作論壇為平臺,中非在發展振興的征程上走出了特色鮮明的合作之路,締造了“真誠友好、平等相待,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主持公道、捍衛正義,順應時勢、開放包容”的中非友好合作精神;
…………
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說,中國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必須建立在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在國際舞臺上,每一個聲音都很重要,所有國家都必須毫無例外地通過溝通協商解決問題,“這與當下個別國家為攫取利益而無視他國權益主張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引領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的新階段
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和平的大樹;連天的烽火中,結不出發展的碩果。
中國援助盧安達農業技術示範中心2011年正式運營,向當地傳授菌草種植技術經驗。到2021年,該示範中心已經發展成為集試驗、生產、加工和培訓于一體的農業綜合示範基地,開發了菌草、水稻、養蠶等多個培訓項目,數萬當地人在這裡找到了致富路;
今年11月20日,中巴經濟走廊首個水電投資項目卡洛特水電站順利下閘蓄水,項目總裝機72萬千瓦,投產發電後年均發電量將達到32億千瓦時,既有助於緩解巴基斯坦長期面臨的電力短缺問題,又順應了當地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的普遍願望;
今年11月30日,由中企承建的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優先段項目順利完工。在這個多山的國度,因為交通狀況欠發達,北部林業、農業和畜牧業產品向沿海地區和鄰國運輸的能力長期受制約。貫通黑山南北的這條高速公路,作為黑山未來現代化交通網路的支柱,將有效打通當地經濟發展脈絡;
…………
中國在自身力量不斷壯大的同時,始終致力於推動南南合作。隨著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一批批項目落地生根,促進了沿線發展中國家共用發展成果。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發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決地區安全問題的‘總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強調和平發展的真諦。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發展鴻溝”繼續拉大,和平與發展的事業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今年9月,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引領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的新階段。
全球發展倡議,蘊含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寶貴經驗,與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相契合,是中國為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而提出的又一重要公共產品。
全球發展倡議有助於國際社會形成合力,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看來,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將開拓發展新境界,一個更加普惠、平衡的全球發展圖景,將因中國而增添強大動力。
胸懷天下,立己達人。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與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
(本系列專稿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6日 03 版)
相關報道:
共同守護全人類生命安全(2021·年終專稿)
為全球發展合作擘畫藍圖(2021·年終專稿)
與各國共用發展機遇和成果(2021·年終專稿)
讓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2021·年終專稿)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021·年終專稿)
(責編:岳弘彬、牛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