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產業協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22-02-23 13:5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心謀劃、科學佈局,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動京津冀地區發展向著更加均衡、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方向邁進。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產業協同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深刻影響著區域發展的品質和成效,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領域。

  近年來,面對發展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京津冀地區緊抓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契機,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地協同創新水準得到了顯著提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產業協同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徵。

  功能定位不斷強化。京津冀地區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圍繞北京的“四個中心”定位、天津的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等定位、河北的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等定位,著力調整優化城市佈局和空間佈局,有序開展產業承接轉移和對接協作。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高精尖”經濟發展創造了空間,科技、資訊、文化等領域“高精尖”產業新設市場主體佔比從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

  結構佈局持續優化。京津冀基於各自功能定位,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區域分工格局。三地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完善生產力佈局,以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為導向,加快形成了分工合理、相互融合的產業格局。同時,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北京對津冀地區溢出效應明顯,區域創新驅動能力持續增強。截至2020年,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過12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分支機構累計達8300多家,科技創新鏈加快形成。

  基礎保障不斷增強。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京津冀地區持續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和公共服務等重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協同發展的配套支撐體系。同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推動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為產業協同發展不斷夯實民生基礎。

  現實地看,京津冀地區發展形勢整體良好。但也要看到,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一方面,京津冀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密集、人才與資金充裕、服務業發展繁榮,產業多處於區域產業鏈中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品牌行銷等環節,津冀地區產業則大都處於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製造配套環節。同時,北京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明顯,輻射帶動效應不足,三地產業發展梯度較大,產業良性互動有待加強。另一方面,區域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不足。由於區域內與高科技成果對接的產業化體系支撐不足,部分科技創新成果的價值實現受阻,存在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難、產業競爭力不足、產業協同發展進程相對滯後等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作為我國區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津冀地區需適應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推動產業協同走深走實,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準。

  第一,發揮三地優勢,做優做強優勢產業。三地產業發展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進一步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佈和上下游聯動機制,避免同質化發展。

  第二,加強互聯互通,推進市場一體化。要推動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立足於推進人流、物流、資訊流順暢流動,促進要素市場一體化,繼續推動交通一體化。

  第三,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科技轉化能力。要大力推動科學技術轉化應用,充分釋放北京的科技創新活力,大力推動津冀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還要推動區域內重點產業鏈“補鏈”“強鏈”和“延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優化區域產業鏈佈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葉堂林 王雪瑩 劉越山)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