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述評之一

2022-02-24 12:4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民以食為天,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保障糧食安全不能依靠別人,必須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剛剛公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這為今年農業生產指明瞭方向。

  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克服疫情災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再獲豐收,產量達到13657億斤,增產267億斤,生豬產能提前半年實現恢復目標,其他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穩定,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之下,我國糧食安全依然面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如國內糧食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糧食緊平衡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資源環境約束也在加劇,國際糧食貿易形勢複雜多變,國際糧價持續上漲。要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確保農業穩產增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以國內供給的穩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

  首先,要把責任落實到位。今年我國糧食穩產增產的目標已經明確。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糧情下,抓糧食生產不能只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各地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不斷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

  結構性短缺是當前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矛盾。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擴大豆、擴油料,千方百計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給率。加大力度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援政策,穩定基礎產能,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穩定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探索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開展天然橡膠老舊膠園更新改造試點。

  其次,加大政策供給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產區抓糧積極性。農民是種糧的主體,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今年要推動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力爭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政策上,要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經營上,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援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託管服務,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行銷等,提高種糧綜合效益,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盡可能多得利。支援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種糧、種好糧。要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創新糧食產銷區合作機制,調動主產區抓糧積極性。

  再次,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基礎支撐。關鍵是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在種子上,農業農村部已經啟動大規模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開展種質資源庫建設,不斷強化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今年要打好政策組合拳,抓好種業振興行動落實落地。在耕地上,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確保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產。在農機裝備上,要分區域分品種補上農機裝備短板弱項,強化現代農業技術裝備支撐。

  最後,要統籌做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調控。我國糧食供求將長期保持緊平衡態勢,必須加強糧食生產、收購、儲存、加工、銷售各環節有機銜接,健全完善糧食市場調控體系,提高收儲調控的科學性和精準性,推動供求平衡向更高水準提升。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產品供需資訊發佈制度,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深化糧食購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專項整治,依法從嚴懲治系統性腐敗。加強智慧糧庫建設,促進人防技防相結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做好化肥等農資生產儲備調運,促進保供穩價。深入推進產運儲加消全鏈條節糧減損,強化糧食安全教育,反對食物浪費。(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