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冬奧訓練場上的“風”

2022-03-01 18:55:00
來源:《求是》2022/05
字號

  冬奧訓練場上的“風”

  《求是》雜誌記者 張淑虹

  2月16日晚,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賽在張家口雲頂滑雪公園進行。元宵節剛過,跳臺坡面一輪圓月遠傍。中國隊選手齊廣璞縱身一躍,如一道白光劃破夜空,騰空,翻轉,穩穩落地。完美一跳,勇奪金牌,令寒夜沸騰!

  雪上項目是冬奧會的重頭戲,然而,我國冰雪運動長期呈現“冰強雪弱”的格局。在“家門口”的競技場實現雪上項目的突破,不光是中國代表團運動員的夢想,也是一批中國科學家的心願。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的邵蕓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

  現代競技體育的比拼,也是科技實力的競爭。雪上項目所在的山地賽場氣象環境複雜,對於在幾秒至十幾秒內將動作一氣呵成的運動員來說,瞬息萬變的風是影響其發揮的一個關鍵變數。以往我國國家隊教練只能依靠風向旗來判斷大致風向、風速,用主觀經驗來指揮訓練。怎樣“看見”訓練場上難以捉摸的風,是邵蕓思索已久的問題。長期以來,她從事微波遙感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並創建了高性能微波目標特性測量平臺,開展微波遙感海面風場反演研究。“能否嘗試把這項科學技術拓展應用到雪上項目的訓練場上,為北京冬奧會作點貢獻?”為此,邵蕓迅速組織了多學科協同攻關團隊。

  從牙克石到阿爾山,從崇禮到淶源……2018年底以來,邵蕓帶領的項目組緊跟國家隊的訓練足跡,走出實驗室,來到高山雪原,展開多個技術攻關。經過累計500多天的跟隊觀測,通過多學科融合創新,項目組將高精度測風系統、精細化模擬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實時數據網路通信與手持式智慧終端展示系統高度整合,研發出首套“雪上項目臨場輔助決策支援系統”,可以為我國外場雪上競技體育訓練提供精準氣象資訊。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古代詩人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巧妙地描繪了無影無形的風。在現代科學家的眼中,數據是對風最直觀的表達,“風指數”就是邵蕓對風的描繪。通過雪上項目臨場輔助決策支援系統,可以獲取場地10米級高精度測風數據,直接換算成風指數,實時傳送到教練手中,大大提升了訓練效率,也極大減少了運動員受傷的可能。

  

  圖為2022年2月16日,中國選手齊廣璞慶祝奪冠。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決賽在張家口賽區舉行,中國選手齊廣璞獲得冠軍。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張家口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情況,並饒有興致地觀看了運動員訓練演示。了解到教練人員利用人工智慧輔助系統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水準後,總書記表示肯定並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極大鼓舞了邵蕓和她的團隊。他們不斷對系統進行優化,相繼服務保障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冬季兩項、跳臺滑雪、北歐兩項等10支雪上項目國家隊的訓練。2021年7月,邵蕓被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授予“中國冰雪科學家”稱號。中國古人曾借“列子禦風而行”的故事表達了馮虛禦風、駕風飛翔的夢想。今天,中國冰雪科學家讓這份古老的夢想變為了現實,隨著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一枚枚獎牌的誕生,這套系統受到教練和運動員們的由衷認可。

  借助科技創新之翼,中國冰雪運動起飛遠航。在備戰北京冬奧會過程中,科技融入能力提升、營養膳食、裝備器材、場地設施、氣象監測等諸多方面,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200多項“科技冬奧”專項技術成果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這些科技成果不僅是奧運專享,也將為後奧運時代全民共用冬奧成果、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賦能,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助力。

  “未來這套系統在海上風電產業等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哪需要我們,我們的戰場就在哪。”當鍾愛一生的科技事業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相連時,邵蕓心中無比自豪,也更加堅定。

  記者手記:

  北京冬奧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二七廠冰雪項目訓練基地考察調研。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科技在競技體育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建設體育強國,必須實現高水準的體育科技自立自強。要綜合多學科、跨學科的力量,統籌推進技術研發和技術轉化,為我國競技體育實現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撐。“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科技創新助力北京冬奧的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為!建設體育強國,加快實現高水準的體育科技自立自強,讓我們一起向未來!

[責任編輯:孫海倫]